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地方战略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 【字体: 】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38:50   点击数:[]    

,促使人们去开垦更多的水田;另一方面,这些外来移民都具有很高的耕作技术,包括充分利用水利灌溉。在浚引河川溪谷的水流方面,除了筑堰,他们还带来了用筒车吸水的技术①,这必然会进一步增加当地的灌溉面积。

    清代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除了在河谷内拓展之外,还向条件适宜的山坡推进。清代在三峡地区出现的所谓“梯田”,至少其中很大一部分应属于水田。例如地处三峡腹地的大宁县野鹿窖,有“泉出山巅,周旋盘折,支流旁达。倚山为田,大不盈丈,重叠而下,俗名梯子田。源泉混混,地亦膏腴。只勤耕耨,不忧歉丰”②。只是由于水源限制,这样的梯田为数不多。除了筑堰浚引河水灌溉之外,在山坡下较高地势上也开垦了许多稻田。这些稻田,主要是利用池塘蓄水进行灌溉,相对于接近河溪的“低田”,被称之为“高田”。在正常年景,高田大致还可以保证灌溉用水,但稍遇天旱,就无法正常灌溉,难免歉收。所以高田的价格要比低田低很多③。除了巴东、兴山等水利和耕种条件特别差的地区,一直到清代后期还只有极少一小部分水田种植稻谷,“稻米多仰给川中”之外④,三峡其他地区在清代中期以后,稻田面积都有了大幅度增加,就连深处三峡腹地的大昌,在清代中期也已种有两千多亩稻田⑤。

    当然,水田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像万县的自然条件比峡内其他地区要好一些,“各处均有平坝”,所以水田垦种面积大,稻产量居峡区前茅。另外,如大宁,条件也比较好,“水田膏沃,收稻谷石计当逾十万”。其他地区则大多“寸趾皆山”,“绝少平原”,所以水田面积相对较少。如清代中期时奉节水田仅一千多亩,巫山和云阳亦仅数十顷,稻米产量有限,仍旧不敷当地食用⑥。

____________

    ①  光绪《大宁县志》卷一,《地理志·水利》。

    ②  光绪《大宁县志》卷二,《地理志·水利》。

    ③  民国《云阳县志》卷一三,《礼俗中》。

    ④  同治《巴东县志》卷一五,《艺文志》载清张轩鹏《巴东所辖地水田甚少》诗;同治《宜昌府志》卷一一,《风俗》;《三省边防备览》卷九,《民食》。

    ⑤  《三省边防备览》卷八,《险要下》。

    ⑥  《三省边防备览》卷九,《民食》。

山地旱作粮食作物,明代到清前期还是以粟、麦、豆为主。其中粟的品种至少有九个,与粟相类似的黍类至少也有六个品种。麦类则除了小麦之外,还有大麦、荞麦(含甜荞和苦荞两种)、燕麦等。豆类除了黄豆之外,也有将近十种①。乾隆中期以后,随着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三峡地区的粮食作物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这就是玉米、甘薯和马铃薯这三种域外引进的新作物品种开始取代粟麦,成为峡区山地粮食作物最主要的成分。对此,历史文献有明确的记载。如光绪《奉节县志》记云:“包谷、洋芋、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然犹有高低土宜之异。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③嘉、道间人严如煙亦记云:“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庄。粟利不及包谷。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其利甚大,蒸饭、作馍、酿酒、饲猪,均取于此,与大、小二麦之用相当。故夏收视麦,秋成视包谷,以其厚薄,定岁丰歉。”③玉米已普遍成为各地山地旱作的“正粮”④。普通乡间百姓,则大多以玉米为常食,其次为甘薯和马铃薯⑤。

    食用油料作物,明代峡区各地普遍种植芝麻,也有黑、白、八棱、四棱等许多品种⑥。清代当然也继续种植,无需一一指述。此外,油菜也是峡区的重要油料作物。⑦

玉米、甘薯和马铃薯这几种山地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大大加速了峡区山地开垦的步伐,但也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对此,清人已有清楚认识。如云:“陂陀硗确之处,皆种包谷。初垦时土甚肥,年久为雨潦洗尽,遂成瘠壤,终岁所获无几。”⑧由于峡区山地大多“石杂土中,无不可种之山”⑨,使得这种危害变得非常普遍,严重时则将引发泥石流。如

___________

    ①  嘉靖《巴东县志》卷一,《物产》;嘉靖《归州全志》卷上,《物产》,《巫山县志》巫山大昌物产。按:此《巫山县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传抄本,编纂时间不详,审其內容,应在清雍、乾之际。

    ②  光绪《奉节县志》卷一五,《物产》。

    ③  《三省边防备览》卷一二,《策略》。

    ④  民国《云阳县志》卷一三,《礼俗中》。

    ⑤  同治《巴东县志》卷一一,《物产志》。光绪《大宁县志》卷一,《地理志·风俗》;民国《云阳县志》卷一三,《礼俗中》。

    ⑥  嘉靖《巴东县志》卷一,《物产》。嘉靖《云阳县志》卷上,《食货》。

    ⑦  明正德《夔州府志》卷三,《土产》;清同治《宜昌府志》卷一一,《物产》;光堵《大宁县志》卷一,《地理志·物产》。

    ⑧  同治《宜昌府志》卷一一,《风俗》。

    ⑨  《三省边防备览》卷一二,《策略》。

巫山县城背倚阳台山,由于“民间耕种开垦日繁,每因骤雨,遂至水石并行,填街塞巷”,有时甚至连城门都无法启闭①。又如巫山县坪垅坝,田地肥美,本有暗河向外泄水,但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四山开垦,山土松滑,大雨时行土随水下洞”,堙塞泄水暗河,雨涝无法排泄,使良田化为巨浸,“人民流离转徙数十年”,造成了巨大危害②。这一历史教训,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明清时期三峡地区水果种植业的重要变化是荔枝不再见于记载,已经在峡区彻底消失。其他见于当地方志记载的水果品种很多,主要有桃、李、柿、枣、梅、橙、石榴、枇杷、橘、柚、梨、栗、柑、银杏、核桃、葡萄、樱桃、柰、无花果、木瓜、甘蔗等。其比较突出的特产是柑、橙、橘,被《大明一统志》列为当地的特产③。此外,夔州奉节出产的柚也颇负盛名,时人称居四川通省第一④;万县的柚品质亦与之相侔;归州出产的水果也是以橘柚为盛⑤。由于峡区盛产柑橘类水果,在水陆要津万县还设有进行专门交易的“橘市⑥”。这说明峡区出产的柑橘类水果,有一部分要向外输出。

西瓜是引人中国较晚的一种水果,自五代始人中国,三峡地区种植更晚。直到明代中后期,三峡地区还很少种植西瓜,估计刚刚引种不久。从现有记载来看,峡区引种西瓜,是从云阳和归州一带开始的⑦。清代,西瓜种植的地域范围大幅度扩展。除了云阳和归州之外,东湖、大宁、巫山等地也都有种植西瓜的记载,其中尤以峡区东部边缘的东湖种植为多,“近河沙田中多种之”;而在峡区腹地的大宁却只“偶有种者”,并且“结实不大”,说明其种植范围和数量仍待拓展⑧。此外,甜瓜也从明中期开始在峡区内种植,但范围和数量都不大,

________________

    ①  光绪《巫山县志》卷首,“形势说”。

    ②  光绪《巫山县志》卷七,“水利”。

    ③  《大明一统志》卷六二,“荆州府”、卷七○,“夔州府”。

    ④  道光《夔州府志》卷一四,《物产志》。

    ⑤  同治《万县志》卷一三,《地理志·物产》;同治《宜昌府志》卷一一,《物产》。

    ⑥  同治《万县志》卷一三,《地理志·物产》。

    ⑦  嘉靖《归州志》卷一,《物产》;嘉靖《云阳县志》卷上,《食货》。

    ⑧  光绪《归州志》卷一,《土产》;同治《宜昌府志》卷一一,《风俗·物产》;光绪《大宁县志》卷一,《地理·物产》;《巫山县志》(清雍、乾之际成书)巫山大昌物产。

见于记载的种植地点只有云阳①,至清代其种植面积稍有扩展,但也仅在东湖、大宁、巴东等地方志见有记载。峡区所产甜瓜率多八楞,故又名“八轮金瓜”。有意思的是东湖还直接从新疆引种了哈密瓜,乃“雍正间出兵西路者拾种”回乡所种。虽然生长环境远不如新疆,但仍受到当地人赞誉,称其“味颇甘美”,说明品质尚佳②。

    蔬菜,明清时见于记载的品种相当繁多,如青菜、白菜、韭菜、苋菜、甜菜、菠菜、生菜、黄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江南农区由点状分布到面状分布的演变⑴

  • 下一篇文章: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
  •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 ››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
  • ››经济发展在于创新
  •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 ››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
  •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节约:不同行业...
  • ››试论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 ››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是...
  •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
  •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