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地方战略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 【字体: 】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38:50   点击数:[]    

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山多硗确,地力薄,则一再斫烧始可艺。春种麦豆,作饵饼以度夏,秋则粟熟矣。官输甚微,巫山民以收粟三百斛为率,财用三四斛了二税,食三物以终年。虽平生不识粳稻,而未尝苦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史》卷四一二,《盂珙传》。

      《舆地纪胜》卷一七四,“涪州风俗形势”引。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

      《杜工部集》卷一四,《示獠奴阿鼠》。

      《杜工部集》卷一四,《秋野》。

      《方舆胜览》卷五八,《归州风俗》。

      见《石潮居士诗集》卷一六。

 

范成大给畬耕的山民描绘出一幅粮丰食足的喜人景象,宛若世外桃源,其实未必尽然。由于地广人稀,尽管种广收薄,在风调雨顺时山民确实尚可支敷食用;可是一旦遭遇水旱之灾,犹如悬挂在山坡上的畬田毫无抵御能力,难免大幅度歉收或者根本无法下种。宋人李复所作《夔州旱》一诗,就生动地反映了夔州畬田因七月、八月持续亢旱而饥民不得不以草根树皮充饥的情景①。畬耕还很不稳定,一块地烧畬种植一年之后,下一年就要换到其他地方烧畬,不能连续种植,往往“比及八九年复一种,俗云十年一佃”②。

    从文献记载来看,在唐宋时期,畬耕已经成为三峡地区的一种重要耕作形式,以至竟被干脆称作“刀耕火种之地”③,或谓“其俗刀耕火种”一。这种粗放的山地畬田,与山下河川谷地中的普通农田相比,耕作方式差别极为明显,由此构成了峡区内的垂直农业景观,成为三峡地区农业生产的一大特色。

水稻在河川谷地的农作物中占有很大比重。由前述新石器时代三峡地区即已广泛种植稻谷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其悠久的历史。到两汉之际,公孙述割据四川时,在夔州白帝城附近的东瀼水滨垦种水稻,“延袤可得百数顷”⑤。至迟到唐代,峡区种植水稻已实行移栽插秧,在生产技术上并不落后⑥;质量较高的粳稻已是峡区水稻的主要品种之一⑦,特别是东瀼水畔的东屯稻田,所产稻米品质优良,竟为全蜀第一⑧,可见已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不过并不是所有河川谷地都普遍种植了水稻。宋人所撰《龟灵志》谓“峡路在巉崖崄峻之中,其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复:《潏水集》卷一一。

      《大明一统志》卷六二,“荆州府风俗”引‘夷陵旧志”。

      汪应展:《文定集》卷四,《御札问蜀中旱歉画一回奏》。

      《舆地纪胜》卷一七四,“涪州风俗形势”引《龟灵志》风俗门。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九,“夔州府”引《舆地纪胜》佚文。

      《杜工部集》卷六,《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杜工部集》卷六,《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叚往问》。

      《方舆胜览》卷五七,“夔州古迹”。

 

刀耕火种,唯涪梁重庆,郡稍有稻田”①。由此可见,虽然三峡地区在条件较好的一些河谷地带种有稻田,但并不能说已遍及所有河谷。杜甫有诗描写三峡耕作状况:“治生且耕凿,只有不开渠。”②说明当地很少治渠灌溉,这样自然无法普遍种稻。因此直到唐宋时期,三峡地区被人津津乐道的大片水稻,还只是公孙述所垦殖的百顷稻田。如杜甫诗:“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③。范成大亦有诗:“东屯平田粳米软,不到贫人饭甑中。”④稻谷播种面积有限,穷人当然更不敢奢望了。

    峡区的旱地作物主要有麦、粟、豆三种。前引范成大《劳畬耕》诗序谓畬耕山民终生依赖这三种粮食度日,知为山区畬田所普遍种植。又如上所述,河川谷地尚远未普遍种稻,也应播种有相当一部分旱地作物。杜甫居夔州东屯平野,身处百顷稻田之中,却也常常吃面食,有诗云“裂饼尝所爱”⑤;又有诗云:“相携行豆田”⑥;很可能都是附近平川所种植。范成大入蜀时在三峡东部大丫隘处有诗云:“峡行五程无聚落,马头今日逢耕凿。麦苗疏瘦豆苗稀,椒叶尖新柘叶薄。”⑦讲的也像是隘谷内的景象。此外,峡区还种有一些早熟麦类作物。如杜甫“徼麦早向熟”诗句中的“徼麦”⑧,讲的应当就是一种耐寒早熟、适宜于高山种植的麦类作物。但究竟是荞麦、大麦,还是燕麦,已不易考究。

在三峡地区还种植有一些可以替代粮食的块根块茎类植物,芋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杜甫在夔州有诗句“紫收岷岭芋”⑨,反映了当地普遍种芋的情况。至宋代夔州的芋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特产,与其并列的还有贯瓜、畴、区和蔓菁几种特性相近的植物⑩,杜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舆地纪胜》卷一七四,“涪州风俗形势”引。

      《杜工部集》卷一六,《戏作俳谐体遣闷》。

      《杜工部集》卷一四,《夔州歌十绝》。

      《石湖居士诗集》卷一六,《夔州竹枝歌》。

      《杜工部集》卷六,《信行选修水筒》。

      《杜工部集》卷六,《甘林》。

      《石湖居士诗集》卷一五,《大丫隘》。

      《杜工部集》卷六,《客堂》。

      《杜工部集》卷一四,《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百韵》。

      《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夔州土产”;又《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九“夔州府”引《舆地纪胜》佚文。

 

曾用“冬菁饭之半”的诗句,来形容蔓菁在当地饭食构成当中的重要地位。①

    三峡多山,对于粮食作物的种植,有很多限制,可是却适宜种植果木。因此这里有许多果园。比如杜甫寓居夔州时,即曾拥有占地四十亩的果园②。果木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柑橘。西汉就在朐忍、鱼复两县专门设有橘官③,说明这里出产的柑橘,品质好,数量比较可观。至唐代峡、夔两州仍以柑橘为土贡④,宋代柑橘仍是夔州的特产⑤。杜甫在夔州写有“此邦千树橘”的诗句⑥,居所附近也有“柑林”⑦。欧阳修居夷陵时也咏叹道:“绿丛红橘最宜秋”⑧。可见柑林橘丛已成为三峡的显著景观。除了丹橘黄柑之外,同类果木中还有柚,也见于杜甫和欧阳修的诗文⑨。

    荔枝是峡区的另一特产水果。白居易谓“荔枝生巴峡间”⑩,说明唐代三峡肯定栽种荔枝,尽管其产量不一定很多。又黄庭坚过万州,写有“官数荔枝来”⑾的诗句,范成大《夔州竹枝歌》亦有云“荔子天凉未肯红”,他在万州也见到粗大的荔枝树⑿,可以进一步证实这一点,并可说明荔枝也是宋代三峡地区的特产。

此外,还有种类繁多的其他果木,主要为桃、李⒀、梅、杏、柰、梨⒁、栗⒂、枣⒃、石榴、枇杷⒄等。其中有些果品,品质甚佳,如其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工部集》卷六,《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

      《杜工部集》卷一七,《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

      《汉书》卷二八,《地理志》土。

      《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

      《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夔州土产”。

      《杜工部集》卷一四,《暮春题滚西新赁苹屋》。

      《杜工部集》卷六,《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

      欧阳修:《居士集》卷一一,《夷陵书事寄谢舍人》。

      《杜工部集》卷一四,《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欧阳修:《居士集》卷三九,《夷陵县王喜堂记》。

      《白氏长庆集》卷二八,《荔枝图序》。

      《山谷内集诗注》卷一四,《万州下岩》。

      见《石湖居士诗集》卷一六;又《臭船录》卷下。

      《杜工部集》卷一四,《寒雨朝行视园树》,《刘宾客文集》卷二七,《竹枝词》。

      《杜工部集》卷一四,《竖子至》。

      《杜工部集》卷一四,《从驿次苹堂复至东屯》。

      《杜工部集》卷一四,《秋野》卷一六,《又呈吴郎》。

      《石湖居士诗集》卷一六,《夔州竹枝歌》。

 

实之大,杜甫竟用“过拳”来形容。①

    上述果品,其中有一部分要出卖给过往行人等,如范成大诗中所吟:“新城果园连瀼西,枇杷压枝杏子肥;半青半黄朝出卖,日午买盐沽酒归。”②但卖果所得无几,恐怕也只能贴补一下日常用度。即以峡区产量最多的柑橘而论,虽然未必像峡区东面产柑橘更多的江陵府那样低廉到“朱橘不论钱”③的地步,但杜甫在夔州时却深为感叹:“此邦千树橘,不见比封君”④,可见种植柑橘并没有太大的收益。

    至于蔬菜,在河谷川地种植应当比较普遍,杜甫在夔州时即拥有嘉蔬名数不一的菜园,而实行刀耕火种的山地则很难说。其具体品种不易也没有必要一一论列,可以举述杜甫所提到的芹、莴苣、莲以及瓜(青色,品种不详)、葵,以见其园蔬之一斑。⑤

茶是三峡地区的重要饮用植物。这里产茶历史悠久。大约成书于魏晋前后的《桐君采茶录》,即记载巴东出产一种叫做“真香”的名茶,“煎饮令人不眠”⑥。唐人谓“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的野茶树⑦。陆羽所见《夷陵图经》亦谓三峡黄牛诸山“茶茗出焉”⑧。唐宋时三峡地区的峡、归、夔诸州都以茶为土贡或特产⑨,说明峡区所产茶叶值得称道。其中尤以夔州的香山茶和峡州的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繁等茶最为著名,均属国中名品⑩;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工部集》卷一五,《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百韵》。

      《石湖居士诗集》卷一六,《夔州竹枝敢》。

      《杜工部集》卷一四,《峡隘》。

      《杜工部集》卷一四,《暮春题漫西新赁草屋》。

      《杜工部集》卷六,《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莱督勒耕牛兼书触目》,又《种莴苣》、《园人送瓜》卷一四,《秋野》卷一五,《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百韵》。

      《太平御览》卷八六七,“饮食部”引。按:《御览》引作《桐君录》,作者不详,有人认作梁陶弘景所撰,不知何据。《桐君采药录》,陶弘景《本苹经集注》“序”在论述前人本萆著述时提到此书(见《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苹》“序例”引),《隋书·经籍志》也把它列在陶氏《太清草木集要》之前。说明《桐君录》绝非陶氏所撰,且成书必早于陶弘景.

      陆羽:《茶经》卷上。

      陆羽:《茶经》卷下。

      《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七,“峡州土产”,卷一四八,“夔州土产”、“归州土产”。

      《唐国史补》卷下。

 

唐代,峡州的这些名茶还被列为整个山南道的最上乘佳品①。另外归州则以白茶为特产②。不过上述佳品都产量有限,峡区大宗出产的茶叶,质量却很差。北宋黄庭坚经过黄牛峡时谓当地村妇所卖新茶“与草叶无异”③;南宋时范成大人蜀,在万州记当地“土茶甚苦,不简枝叶,杂茱萸煎之”④;陆游过三峡时也说当地村民所卖的茶“皆如柴枝草叶,苦不可入口”⑤。可见那些名品一般人根本无缘享用,产量极为稀少。

    花椒是峡区出产的一项重要调味食用作物。宋人苏颂所撰《本草图经》谓“今归峡及蜀川陕洛间人家多作园圃种之”⑥。杜甫在夔州的树园中即种有椒树⑦;欧阳修在夷陵也见有“梯林斗摘椒”的景象⑧;可以印证苏颂的说法。北宋时花椒还是归州的特产⑨,也是峡区外销的几种主要商品之一⑩。这足以说明峡区的花椒种植业具有相当规模,所产花椒也有着较高的品质。

由于人口稀少,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峡区居民还经常采集野菜、野果等食用,见于杜甫诗中的就有蕨菜、芦笋⑾、菰米⑿、松子⒀、莼菜⒁等。此外,蜜也是峡区的一项重要特产。杜甫有“天寒割蜜房”⒂的诗句,描写夔州采蜜的情况。唐宋时期归、夔两州又都以蜜为土贡⒃,足见其品质精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羽:《茶经》卷下。

      《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归州土产”。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黔南道中行记》。

      《石湖居士诗集》卷一六,《万州》。按:以茱萸煎茶,当地称为“辣茶”,“饮之可以辟岚气”,在峡区普遭饮用,事见《方舆胜览》卷五八,“大宁监形胜”。

      陆游:《入蜀记》卷六。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一四,“木部蜀椒”下引。

      《杜工部集》卷一四,《寒雨朝行视园树》。

      欧阳修;《居士集》卷一一,《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

      《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归州土产”。

      欧阳修:《居士集》卷三九,《夷陵县至喜堂记》。

      《杜工部集》卷六,《客堂》。

      《杜工部集》卷六,《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杜工部集》卷一四,《秋野》。

      《杜工部集》卷一六,《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

      《杜工部集》卷一四,《秋野》。

      《唐六共》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宋史》卷八九,《地理志》五。

 

    纤维类植物在长江三峡地区一直以种植苎麻为主,而蚕桑业则极为落后。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述三峡峡、归、夔三州的风俗都是“士女事麻楮,不事蚕桑”;杜甫居夔州时有诗云“楚人四时皆麻衣”①。这些足以印证《太平寰宇记》的说法。又唐宋时期这三个州都有贡纻或苎麻布的记载,《唐六典》更明确规定峡区诸州“并调以麻布”,以替代丝绢②,更说明苎麻在当地纤维种植业中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另外,宋代峡区夷陵盛产纸张,虽然质地稍显粗糙,但却比全国其他所有地方出产的纸张都更为坚久耐用,不易朽损,因而为人们所乐于存储,并且成为三峡地区的几种主要外销商品之一③。这应当是与峡区盛产苎麻,具有质量较高的造纸原料有关。尽管到北宋时,设在今云阳的云安军已开始有了贡绢的记载④,南宋人范成大在《夔州竹枝歌》中也有“采桑已闲当采茶”的记载;但根据前述记载,完全可以断言,宋代三峡地区的蚕桑事业还刚刚出现,微不足道,而唐代则很可能还根本没有蚕桑的养殖。

    葛是峡区内一项重要的野生纤维植物,可以采集织布,夏季穿着凉爽,因此葛布又称夏布。唐宋时三峡东部的峡、归两州向朝廷贡葛⑤,说明它是峡区的一种特产。

    峡区种植的染色植物,这一时期见于记载的主要有栀子。⑥

峡区内有丰富的竹木资源,当然会采伐利用,但文献记载简疏,已无法了解其具体情况。只是峡州的箭竹在唐代曾被列为贡物⑦,或许是用作制笔的原料;据云归州的樟树在宋元时曾设厂采伐,供给朝廷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工部集》卷七,《前苦寒行》。

      《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夔州土产”,又“归州土产”;《元丰九域志》卷六,“归州土贡”。

      欧阳修:《试笔》“峡州河中纸说”条,又《居士集》卷三九,《夷陵县至喜堂记》。

      《元丰九域志》卷八;《宋史》卷八九,《地理志》五“云安军土贡”。

      《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七,“峡州土产”。

      《杜工部集》卷一四,《寒雨朝行视园树》。

      《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

      光绪《归州志》卷一,《土产》。

 

再有漆是三峡东部夷陵一带的特产,并且是当地的主要外销商品①。另外,蜡也是这里出产的一项重要日用品,在峡、归、夔诸州都属贡物②。

    三峡地区野生药物资源极其丰富,品类繁多,仅在唐宋时期被列为当地特产和贡物的就有五加皮、杜若、鬼臼、黄檗、葶苈子、巴戟、药子、白胶香等③。此外,尚有许多超出于《本草》之外的药材④。北宋三峡地区有按季节定期开设的较大规模药市,“每春州县聚游人货药”⑤。这种交易活动,必然会促进峡区的药材采集。

在家畜饲养方面,主要的家畜种类,峡区大体一应俱全。杜甫客居夔州时,在诗中对此也作过描述。如云夔州“家家养乌鬼”,宋时有峡中士人释此云:“乌鬼,猪也。峡中人家多事鬼,家养一猪,非祭鬼不用,故于猪群中特呼为乌鬼以别之。”⑥足见峡中养猪甚盛。由于家家普遍养猪,居民屋舍往往都是上下两层,楼上居人,楼下养猪。⑦又如牛、羊,杜甫曾多次描述放牧归来的情景:“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牛羊归径险,鸟雀聚枝深。”“牛羊识僮仆,既夕应传呼。”⑧可以看出,牧养牛羊,在三峡也很普遍。同时,至迟到唐代,在峡区平川内已经有使用牛耕的记载⑨。其实际使用时间,当然比这要早得多。由于地势所

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居士集》卷一一,《初至夷陵答苏子荚见寄》卷三九,《夷陵县至喜堂记》。

      《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七,“峡州土产”,卷一四八,“夔州土产”;《元丰九域志》卷八,“夔州、大宁监土贡”。

      《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归州、夔州、万州土产”;《元丰九域志》卷六,“峡州土贡”,卷八,“万州土贡”。

      李复:《潏水集》卷六,《夔州药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三,“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三月辛巳”条。按:有人据李复《夔州药记》谓唐代三峡设有专门的药市,而这个李复实系北宋人,与唐人李复名同人异,此说误。

      《懒真子》卷四。

      欧阳修:《居士集》卷三九,《夷陵县至喜堂记》。

      《杜工部集》卷一四,《日暮》,又《暝》、《雨》。

      《杜工部集》卷六,《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

 

限,峡区不会畜养多少马匹,但至少要有应付起码的交通往来用的马匹,这在经行三峡的唐宋时人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在此附带说明,宋代归州特产马鞭①,这可能与峡区猿猴众多,其皮张坚久耐用适于制作皮鞭有关,不可能是当地牧马繁多所致。此外,如鸡、犬之类,俱见称于唐宋时人的诗文。

    前已述及,直到宋元时期,峡区内还保存有较多的自然林木,从而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游处的场所,就连虎、兕、象这些大型野生动物都不稀见,其他动物自然毋庸待言。因此,狩猎在峡区的经济生活中也占有一定地位。杜甫曾用“猎人吹戍火”的诗句②来记录峡区的狩猎活动;而麋、麂这些现在已经绝迹或罕见的动物,当时却是峡中常吃的野味③。除了食用之外,人们也从野兽身上取用日常生活用品。譬如前文所述峡中妇女使用的象牙梳,就是一例。有些制品甚至可以外销很远,如前述马鞭。另外,唐宋时期夔州还有熊、罴、鹏、吐绶鸟、山鸡这样一些野生动物被列为贡品或当地特产,都向外输出。④

猎获野兽,自然是以山上居民最为擅长。与此相比,居住在河川谷地里的居民,则更多地以鱼作为辅助食品。杜甫在夔州时谓当地习俗是“顿顿食黄鱼(鳣鱼)”⑤;还有一种二寸长的鱼叫“白小”,也是“风俗当园蔬”⑥。欧阳修在夷陵,同样是“日食有稻与鱼”;他还记述夷陵“市无百货之列”,贩夫所售,仅仅是“鱐鱼腐鲍”而已⑦,可见鱼类在其食物构成中占有很大比例。当时峡区捕鱼之多,竟至有人用鱼身上的膏脂来喂狗⑧。除了黄鱼和“白小”之外,鲙鱼也是当地餐桌上的佳肴⑨。

_____________

      《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归州土产”。按:今有人以为此“马鞭”为牡马茎物之隐语,将其视为药物,并由此推断峡区产马丰盛,疑非是。

      《杜工部集》卷一五,《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百韵》。

      《杜工部集》卷一四,《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卷一六,《麂》。

      《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夔州土产”。

      《杜工部集》卷一六,《戏作俳谐体遣闷》。

      《杜工部集》卷一六,《白小》。

      欧阳修:《居士集》卷三九,《夷陵县至喜堂记》。

      《杜工部集》卷一六,《黄鱼》。

      《杜工部集》卷一六,《王十五阁前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江南农区由点状分布到面状分布的演变⑴

  • 下一篇文章: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
  •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 ››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
  • ››经济发展在于创新
  •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 ››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
  •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节约:不同行业...
  • ››试论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 ››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是...
  •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
  •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