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地方战略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 【字体: 】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38:50   点击数:[]    

县、云阳诸县人口均在两万户以上,其中万县、云阳两县均达三万四千户上下;而雍正六年时整个夔州府也只有两万七千多户⑧。又如大宁县明末旧有成丁4600多人,乾隆十一年约为2700丁,还没有恢复到明代的水平,道光七年就猛增为将近38000丁⑨。除自然增长外,这些新增人口应大多是由外地迁入的。严如

_____________

    ①  同治《巴东县志》卷四,《赋役志·户口》。

    ②  道光《夔州府志》卷八,《赋役志》。

    ③  道光《夔州府志》卷八,《户口志》。

    ④  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一二,《策略》。

    ⑤  道光《夔州府志》卷九,《赋役志》。

    ⑥  道光《夔州府志》卷九,《赋役志》。

    ⑦  《三省边防备览》卷一二,《策略》;民国《云阳县志》卷一,《地里》。

    ⑧  道光《夔州府志》卷八,《户口志》。

    ⑨  光绪《大宁县志》卷三,《食货·户口》。

熤在道光初年编著的《三省边防备览》中记述说,当地“土著之民,十无一二,湖广客籍约有五分,广东、安徽、江西各省约有三四分”①。这些外来居民,往往“扶老携幼,千百为群,到处络绎不绝”。起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常常居无定所,“今年在此,明岁在彼。甚至一岁之中,迁徙数处”。所至之处,仅以简易木棚庇身,因此被统称之为“棚民”②。这些“棚民”,从迁入峡区耕种,到正式被编入户籍,显然还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上面所列举的官方统计数字,肯定大大低于实际数额。道光初年,有人曾十分形象地描述峡区深山区内的人口增长状况说:“往时郭外即山,地不逾百里者,今则幅员千里;往时户口仅数千者,今则烟火数万家;各厅县边境距治所六七百里。”③显而易见,从乾隆中期开始,到嘉道之际,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状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史上,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其重要意义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租佃土地容易,许多过去人迹罕至的所谓“老林”深山,也已“日渐开垦”④。由于地广人稀,峡区“老林”内的土地,土著所耕种者仅占十分之一二,类皆招纳外省客民代其承纳课赋,而当地课赋徭粮,均极轻微,所以往往“给地主钱数千,即可租种数沟数岭”,“离县鸾远者,一纸执照之内,跨山逾岭,常数十里”⑤,不似外间按亩定租。人们自然乐于到这里来开垦耕种土地。

二是梯田开始在峡区出现。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谓四川东部许多地区,“楚粤侨居之人,善于开田,就山场斜势挖开一二丈、三四丈,将挖出之土填补低处作畦,层累而上,缘塍横于山腰,望之若带。由下而上,竟至数十层,名曰梯田”⑥。三峡地区所谓“楚粤侨居之人”甚多,当然也会带入这一耕作技术。但梯田本身是人多地少的产物,是万

_______________

    ①  《三省边防备览》卷一二,《策略》。

    ②  《三省边防备览》卷一二,《策略》。

    ③  《三省边防备览》卷一七,《艺文下》载严如熤《老林说》。

    ④  《三省边防备览》卷一七,《艺文下》载卓秉恬《川陕楚老林情形亟宜区处》。

    ⑤  《三省边防备览》卷一二,《策略》,卷一七,《艺文下》载卓秉恬《川陕楚老林情形亟宜区处》。

    ⑥  《三省边防备览》卷九,《民食》。

不得已的办法,三峡地区在清代中期还有大量老林荒地,因此绝对没有必要也根本不可能大量修造梯田。当时人陈明申游历夔州地区,仅在巫山县北的水塘坪一带,见到“沿途山沟两旁坡下俱辟水田,田随山势之高下如梯级”①。依据他的记述,这些梯田不仅分布范围有限,而且只局限于山坡底部,在三峡的农田垦殖中,显然只占有很轻的地位。事实上终有清一代,直到民国时期,三峡地区的梯田都并未普及,大规模修造梯田,则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尽管如此,梯田的出现,毕竟为峡区山地的深入开发,引入了至关重要的耕作技术,是三峡农业开发史上值得重视的事件。

    三是玉米、甘薯、马铃薯这三种山地适应性较强的域外引进作物开始在峡区大面积种植,成为峡区山地旱作最主要的农作物品种。关于这几种农作物的种植情况,下文还要详细叙述。在此只想说明这些农作物的引入,与峡区移民的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两大事件。没有大量外来移民的涌人,就不可能在峡区迅速推广这些农作物;同时,若没有这几种山地适应性强、产量又高的新作物品种,大量移民也难以在山区生存。

    同治、光绪以后,峡区的农业开发继续深入。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因“户口日蕃”而“田入不足以给”的严重问题。为此不得不开垦陡峻的山地,以至“岩罅均满炊烟,寻壑得水,则作梯田,隐石诛茅,以求席地”②。同治年间,有人路过三峡,见到长江岸边的高山上往往是“荒草乱石,间以禾黍,虽下临千仞之溪,幸稍有坡陀,多种禾黍”③,几乎到了无土不耕的地步。在交通便利、开发条件相对好一些的万县,往昔虎豹熊罴藏纳的荒山,到同治年间也已“开垦几尽”,“凡深林幽莽,峻岭层岸,但有微土者悉皆树艺”,出现了“土沃民稠,唯见烟蓑雨笠,牛羊寝处”的景象。④

_______________

    ①  《三省边防备览》卷一七,《艺文下》载陈明申《夔行纪程》。

    ②  民国《云阳县志》卷一三,《礼俗中》。

    ③  孙毓汶:《蜀游日记》,见《近代史资料》,总第83号。

    ④  同治《万县志》卷九,《地理志·田赋》卷一三,《地理志·物产》。

就总体而言,与发达地区相比,直到清代中后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程度仍然较低,还有许多宜农荒地。就连开发较早的云阳县,直到光绪初年,还有许多未垦山地,“入山百里,尚富林薮,材木薪樵,不可胜用”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地区才出现土地开垦殆尽,“南北百里,弥望童山,无尺寸不耕之壤”的景象②。在一些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甚至终有清一代,还一直存在着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③。至于外来客民初入深山,开垦荒地时更不能不首先采用放火烧荒的形式④。可以想见,在远离交通要道的深山中,一定还有许多未经开垦的“老林”。

    明清时期,峡区内仍然是山下河谷以水田为主、山上以旱作为主的垂直农业景观。不过水田的面积在不断扩展。另外,如前所述,山上的旱作也不再以畬耕为主要形式。

    明代峡区各县不同程度地都种有稻田⑤。水稻品种丰富,就连“水田甚少”的巴东⑥,稻谷的品种也有将近十种之多⑦。水稻的种植,与水利事业密切相关。由有关水利灌溉工程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水稻播种面积的变化。如道光《夔州府志》引旧志云,万县境内“水低田高,不能灌溉,虽有沟浍溪涧,雨行则涨,雨止则涸,乡民惟依山凿塘,以资灌溉”⑧。显然,明代只是开挖池塘蓄水,还没有在河溪上筑堰引水灌溉;而清代后期万县境内见于记载的较大规模水堰就有十三四处,其中灌溉农田达千亩以上的就有五六处,甘宁坝东麓的芦管口堰灌溉农田更高达数千顷,境内又有源泉冬夏不竭的热水河,灌田甚至达数万顷⑨。清代水田播种面积扩展的幅度,于此可见一斑。

________________

    ①  民国《云阳县志》卷一三,《礼俗中》。

    ②  民国《云阳县志》卷一,《地里》。

    ③  同治《宜昌府志》卷一一,《风俗·职业》;光绪《大宁县志》卷一,《地理·风俗》。

    ④  《三省边防备览》卷一二,《策略》。

    ⑤  嘉靖《云阳县志》卷上,《食货》;正德《夔州府志·土产》;弘治《夷陵州志》卷三,《土产》;嘉靖,《归州全志》卷上,《物产》。

    ⑥  同治《巴东县志》卷一五,《艺文》。

    ⑦  嘉靖《巴东县志》卷一,《物产》。

    ⑧  道光《夔州府志》卷七,《水利》。

    ⑨  同治《万县志》卷一○,《地理志·水利》。

农田水利技术进步,与湖广等农业水平较高地区移民的大量涌人密切相关。一方面,外来人口迅猛增加所产生的人口压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江南农区由点状分布到面状分布的演变⑴

  • 下一篇文章: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
  •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 ››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
  • ››经济发展在于创新
  •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 ››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
  •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节约:不同行业...
  • ››试论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 ››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是...
  •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
  •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