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地方战略
   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      ★★★ 【字体: 】  
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38:53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吴城镇位于江西北部,当赣江与修河人鄱阳湖之处,水运发达。明中叶以后,逐渐成为江西著名的四大商镇之一。乾隆至咸丰以前,达到鼎盛时期。此后随着大庾岭商道的逐渐衰落,吴城镇在商运上的重要性不断下降。1916年南浔线开通后,大批商货改走涂家埠至九江一线,吴城镇的颓势已成定局。1939年3月,日军炮轰吴城镇七天之久,街屋毁损70%以上,昔日的会馆商号多成废墟,所剩人口不足两千。1954年,从直属南昌市的新建县划人永修县,这一变动的实质,是吴城镇的经济功能已经失去,省城放弃了对它的直接控制。以后镇区建设很慢,到1991年9月才通电灯,1992年底才有穿湖而过的简易公路,但到洪水季节,还要靠小轮船进出。如今之吴城镇充其量只是一个农村小镇而已,可视为近代以来江西商贸衰落的一个缩影。由于多种原因,对吴城镇的研究几乎仍是空白。1992年以来,笔者曾多次赴此地考察,文献与口碑资料都有所收获。本文即为日后系统研究的开篇。

 

 

    吴城镇濒临鄱阳湖,东西只有四五华里长,南北之间不过两华里宽,形状很像一支牛角的上半段。其地初名吴山,属汉海昏县地。三国时东吴大将太史慈于此筑城驻军,故而得名“吴城”①。到南朝永嘉年间,因彭蠡湖区向南扩展,旧海昏县治废,部分居民遂移居吴城,故民间一直有“沉掉海昏,浮起吴城”的谣谚流传。

吴城又称“两水夹流”之地。在当地,赣江称前河,修河称后河。前河水面宽阔,常年通航,向南180里水路可抵省城南昌。唐末五代以后,鄱阳湖区加速南扩,原来一些沼泽区都连成水面,更利于航行,吴城即为由长江人赣江水系的门户和重要埠岸。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置新建县,吴城镇处其最北端。又因濒湖地势低下,一直被称为“下新建”。修河自西而来,河窄水浅,每年都有一段枯水期,但一直是赣西、赣西北山区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输出的重要水道。从明弘治朝开始,官府还在吴城设置兑粮水次,有专仓屯运宁州、武宁、

————————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奉新、靖安四县的漕粮①,加强了吴城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又出于稽私和兵防的需要,还在吴城设置了巡检司和驿站。不过,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起兵路过吴城,造成较大破坏。万历初,又遭连年大旱和流行传染病,“村市疫死无算”。到万历十年后,逐渐恢复繁荣的镇市“不下五七百烟……依然贾舶官舰,络绎不绝”②。然而,在官修的明代方志中,还找不到一个正式建制的“吴城镇”。在往来文人的诗文中,也只称“吴城山”或“吴城驿”。在明人王士性《广志绎》和其他地理书中,后人所谓“江西四大商镇”中唯独不见有吴城镇。这说明至明后期,吴城规模尚有限,很可能还不是正规建制的“镇”。再一个可以解释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四人商镇中唯有吴城是一个单纯的行船过往埠岸,没有独特的手工业产品可以使之闻名于世。

    入清康熙朝以后,吴城镇更加繁盛,“五方杂处,千家烟火”③,已有“西江巨镇”④之称。“毗于南浙闽粤,大江之所出荆襄会焉,故诸州之宦游互市者相踵。”⑤“其去来帆檣,如梭走锦,眩人目睫。”⑥镇市内“商贾辐辏,烟火繁而圜闽丛。市厘萦叠,几天隙地。”⑦外省及江西各府县的客商先后在吴城设立会馆,镇中人口大量增加,故乾隆时方志已将吴城与南昌并论,称其“米粟半恃外郡”⑧。与此同时,周边的濒湖诸县也在不断围湖垦田,扩大耕地面积,这些地区的农产品源源输入吴城,同时又买走在吴城转销的手工业产品。吴城在清前期所以有很快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着对周边不断扩大的农垦区的依托。随着镇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官府的行政管理也在不断加强。乾隆三十一年,将原属南康府分管的军捕厅改归南昌府直辖,并改为同知署。乾隆四十四年,新建县又在吴城设立主簿署。至此,从行政机构设置的等级上说,地处“下新建”的吴城镇,足可与新建县城相颉颃,成为县境北端的又一个中心。就清代江西的整个市场体系和商运网络而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标志着吴城从此成为有特别行政级别的“镇”,最终确立了其重要商运口岸的地位。

乾隆到咸丰以前百余年间,是吴城镇商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进出江西的大批商货都在吴城转输,经济功能已经超过省城南昌。光绪后期,商部派驻江西的官员对此有明确的追述:

————————

      道光二十九年《新建县志》卷六八,(雍正)张坦麟《请查吴城水次废基疏》。

      (明)邹元标:《望湖亭记》。

      同治十二年《新建县志·艺文》,魏双风《重修望湖亭记》。

      道光二十九年《新建县志·艺文》,杨周宪《吴城石堤记》。

      (清)李光坡:《义建江西吴城八闽会馆碑记》。

      道光二十九年《新建县志》卷六八,雍正张坦麟《请查吴城水次废基疏》。

      (乾隆)叶一栋:《重修望湖亭记》。

  乾隆五十四年《南昌府志·风俗》。

 

(江西)各处市镇,除景德镇外,以临江府之樟树镇、南昌府之吴城镇为最盛……吴城濒江而瞰湖,上百八十里至南昌,下百八十里至湖口。凡商船之由南昌而下,由湖口而上,道路所经,无大埠头,吴城适当其冲。故货之由广东来江者,至樟树而会集,由吴城而出口;货之由湘、鄂,皖,吴入江者,至吴城而趸存,至樟树而销。四省通衢,两埠为之枢纽。迨道光二二十五年,五口通商,洋货输入。彼时江轮未兴,江西之贩买洋货者固仰给广东。若河南、襄阳,湖北汉口、荆州,凡江汉之间需用洋货海味者,均无不仰给广东,其输出输入之道,多取径江西。故内销之货,以樟树为中心点;外销之货,以吴城为极点。加以漕折未改,岁运粮米出江。每值粮船起运,樟树吴城帆樯蔽江,人货辐辏,几于日夜不绝。故咸丰以前,江西商务可谓极盛时代。惟彼时省会,转视两埠弗若焉。

 

    发达的商运为吴城带来空前的繁荣,流传下来的民谣唱道:“嘉庆到道光,家家喝蜜糖。十八年洪水没上坂,狗都不吃红米饭。”到清中期,镇内已有常住人口七万余,流动人口二万多,人口密度甚高,“六坊八码头,九垄十八巷”的社区格局,至此时已经形成。

说明这一时期吴城繁荣的直接材料,我们还可找到两条。一是吴城万寿宫的修建,道光《新建县志·寺观》记载颇详:

 

        万寿宫,在吴城后河。顺治年间建,乾隆间毁。嘉庆十一年合镇绅商捐费万金复建。正殿中三尊神相,旁列十二真人。殿后为玉皇殿,殿右为谌母阁,左为观音堂,堂后为三元佛祖堂,下为清心精舍。外有牌坊,坊东为天花宫,大王庙;西为白马、五显二庙。道光二十年,正殿中梁坠,绅商复捐金万余修葺,以余赀造逍遥别馆。  自是气象置换反应薪皇,与玉隆、铁柱二宫相埒。

 

在吴城这样一个三面环水,容易被淹的地方,建万寿宫,崇祀许逊,其畏水、防洪的寓义自不待言。但它是吴城社区形成并达全盛时的神庙建筑,嘉、道两朝十年间两度重金扩修,更是商镇繁荣、镇商经济实力强的表现。还值得重视的是造成“与玉隆、铁柱二宫相埒”这一效果的意义。“玉隆”即玉隆万寿宫,在南昌西北60华里的西山,故也称西山万寿宫,相传是晋朝许逊故宅和得道飞升之处,是江西万寿宫的正宗祖地。至迟在南唐时已有修建记载,北宋更名“玉隆万寿宫”并加封号。元明清历加修葺,一直纳入龙虎山天师道体系中,香火极旺。西山在地理位置上属于新建县城腹地的“上新建”,万寿宫也是这个政治控制中心的一个种文化象征。“铁柱”则指省城南昌市内的万寿宫,因许逊以铁柱锁地脉的传说而得名,早在唐代已经建有铁柱观,此后历代加修,规划不断扩大。相比而言,吴城万寿宫显然是后起之秀,是吴城已形成赣北大型经济市镇后的文化象征之一。加上水运便利,吴城万寿宫对周边诸府县产生明显的影响。直到本世纪30年代,与吴城隔湖相望的星子县、都昌县(旧属南康府)、鄱阳县、余干县(旧属饶州府),以及一些九江府的香客,都只朝拜吴城万寿宫,而不必再去新建西山。其中许多香客都在吴城批发市场上购买火化纸(冥钱纸)等商品回去零售。吴城作为赣江下游与修江流域的经济中枢,纸是其转口外销的几大宗商品之一。就此而言,万寿宫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实质是吴城商镇经济辐射力的一种表现。

    还必须提到的是,吴城万寿宫就是吴城的江西会馆。吴城一直有48座会馆的传说,可能有所夸大,而且大多数会馆的始建时间已难得其详。据实物及口碑资料考察,到抗战以前至少有近二十所会馆及公所,其中外省会馆有徽州、山西、全楚(两湖、实以湖南为主)、广东、福建(共两座,分别称上、下天后宫)、潮汕、浙宁、麻城等,再就是江西各府县十多个会馆。每个会馆中,都祭祀其地方神或乡贤,如徽、晋商分别祭朱熹与关公,福建会馆祭妈祖。全楚会馆祭神并不明显,但在吴城影响特别大,这与咸、同年间曾国藩、彭玉麟等率水师驻防吴城,大力扶持湖南商人分不开。因而,人数毕竟占多数的江西籍商人,需要有一种与之抗衡的形式和场所,遂和江西商人在外地的做法一样,建起万寿宮祭祀许逊。至今老辈人的口碑,都会自豪地提到宫前坊牌的精致和气派,并特别指出门口的戏台很大,但下面只用了一根柱子支撑,以显示江西人出色,独树一帜。各地商人会馆的并立争雄,应是商镇经济繁荣的直接产物。

二是嘉庆二十年开始,吉安府商人重修吉安会馆,扩大了占地面积,购买了库房,后院盖起戏台,画栋雕梁,飞檐耸宇,工艺精巧,到道光七年全部完工时,共费银22534两。②而吉安商人在吴城镇的实力还是比较弱的,在后来成立的商会中连一个议董都没有。但从建会馆的费用说,已不可令人小看。相比而言,在当地更有影响和地位的徽晋等商人的财力更大。抗战时期,吉安会馆幸免于炮火,至今门首与画墙基本完好,立于主街的一侧,成为昔日繁华市镇的珍贵遗物和真实写照。

————————

      《江西官报》光绪丙午二十七期,傅春官:《江西商务说略》。

       会馆旧址内嘉庆二一卜三年《重修吉安乡祠合德堂记》碑及道光七年用款刻碑。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 下一篇文章:晚清县以下基层行政官署与乡村社会控制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
  •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 ››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
  • ››经济发展在于创新
  •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 ››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
  •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节约:不同行业...
  • ››试论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 ››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是...
  • ››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