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地方战略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 【字体: 】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38:50   点击数:[]    

览》卷一○,《山货》。

    ⑦  光绪《大宁县志》卷一,《地理·物产》。

    ⑧  弘治《夷陵州志》卷三,《土产》。

    ⑨  《三省边防备览》卷一二,《策略》。

    ⑩  《三省边防备览》卷九,《民食》。

外销的主要商品。①

渔猎业直到明清时期在许多地区都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往往“近江者半为渔”,而山居者则多畜养猎犬猎鹰,上山打猎,也有不少专业猎户②。峡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值得注意的有如下几项:一是直到清末,一些大型食肉动物如虎、豹、熊等,依旧为数不少,以致虽猎得熊掌,亦不以为奇,或贱卖,或自己食用③;二是犀、象这两种大型动物,已在峡区彻底绝迹;三是有些现在已十分珍稀或在峡区已经灭绝了的野生动物,当时还有许多,如娃娃鱼、金丝猴④、[上鹿+下章]、麂⑤、鹰⑥、野马和野山羊等⑦;还有扬子鳄似仅明代中期在峡区东部见有记载⑧,可能到清代已经灭绝。由于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渔猎所得还比较丰厚。例如在黄牛峡一带,常常可以捕获“大者千余斤,小者二三百斤”的大鱼⑨。为此,官府有时也在一些地方征收渔猎产品,如弘治年间即每年向夷陵州征收活獐一只、活麂八只和鹿皮四十五张⑩。珍贵的兽皮,是人们竞相罗致的对象,金丝猴被大量捕杀,就是因为它的皮张“制裘甚暖”⑾。

_____________

    ①  民国《云阳县志》卷一三,《礼俗中》。

    ②  同治《宜昌府志》卷一一,《风俗》,《三省边防备览》卷一二,《策略》。

    ③  同治《宜昌府志》卷一一,《风俗》;《三省边防备览》卷一二,《策略》。

    ④  同治《宜昌府志》卷一一,《物产》;光堵《兴山县志》卷一四,《物产志》。

    ⑤  光绪《大宁县志》卷一,《地理·物产》。

    ⑥  同治《万县志》卷三,《地理志,物产》,《三省边防备览》卷一二,《策略》。

    ⑦  光绪《兴山县志》卷一四,《物产志》。

    ⑧  弘治《夷陵州志》卷三,《土产》。

    ⑨  同治《宜昌府志》卷一一,《风俗》。

    ⑩  弘治《夷陵州志》卷三,《土产》。

    ⑾  光绪《兴山县志》卷一四,《物产志》。

 

 
四、几点经验和教训

  纵观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供我们借鉴。

第一,历史时期由于商品经济落后,峡区山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为了求取生存,不能不在本不适宜耕作的山地上开垦农田,种植粮食作物。结果既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又严重破坏了山地的植被和土壤结构,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甚至频繁引发泥石流,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今后峡区的农业开发,必须认真吸取这一教训,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结合三峡库区居民的外迁,逐步改造不宜耕作的山地农田;根据具体情况,发展果品林木等副业生产。

    第二,在峡区开发的进程中,像培植木耳、香菇,种植中药材、养猪等都发挥过关键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今后的峡区开发,还应该在种植、养殖商品化产品上更多地投入力量。特别是对于像柑橘、花椒这类传统优势作物,尤其要注意予以扶持。

    第三,新作物品种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入和新的耕作技术如梯田的推广,曾对峡区山地开发产生过历史性的影响。因此,今后峡区山地的农业开发,应当高度重视作物品种的选择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如茶叶,历史时期三峡曾生产过香山、碧涧、明月等闻名全国的名茶,说明当地的自然条件可以种植出高品质的茶叶.后来三峡地区出产的茶叶品质一直比较低劣,完全是栽培和采制技术落后所致。今后若注意到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的加工技术,茶叶生产一定大有可为。

    总之,长江三峡地区山高谷深,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今后峡区的农业发展,必须借鉴历史经验,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大农业路子,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山地资源。由于三峡地区濒临长江黄金水道,对外联系并不闭塞,今后只要进一步加强峡区内部的交通设施建设,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从事林牧副业的经济效益也必将日益提高,从而吸引峡区居民迅速改变其只偏重粮食生产的传统观念,更加积极地改进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和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

 

上一页  [3] [4] [5] [6] [7] [8]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江南农区由点状分布到面状分布的演变⑴

  • 下一篇文章: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
  •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 ››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
  • ››经济发展在于创新
  •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 ››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
  •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节约:不同行业...
  • ››试论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 ››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是...
  •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
  •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