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中国经济
   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 【字体: 】  
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30 15:38:46   点击数:[]    

工如果离开国有企业就如同小农离家出走一样,企业内的一切财产和保障(如厂房和福利待遇等)也是无法带走的,因此离开企业的决定也很难做出。要让小农“离家出走”使其拥有独立的经济行为能力以及获得自由选择的机会与可能,惟一的出路,用贝克尔的话来表述就是,用市场保险代替家庭保险,原有的家庭功能被现代社会中的市场和其他组织所取代(p.374)。而根据我们已有的研究,要让以上的替代成为可能,最要紧的是增加农民家庭的收入与财富积累,使他们有底气“离家出走”,而不是本文作为主题的如何构造一种什么样的农贷制度。

  总之,中国就是中国。要洞察中国农贷制度的结构与变迁一定不能离开对小农家庭这个最基本单位的认识,这也是本文之所以花费如此大的篇幅反复讨论小农家庭及其相关问题的原因。我们坚信,一旦了解了小农家庭的结构与功能,也就了解了小农的各种动机、需求与偏好(包括金融偏好)。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而合理地刻画中国整个农贷制度的图景,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动中国农贷制度改革的政策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1.贝克尔(Becker,G.S.),1981:《家庭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8.

  2.比尔基埃(Burguiere ,A.)等,1986:《家庭史》(上下卷),中译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邓拓(云特),1959:《中国救荒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4.费孝通,1939:《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

  5.费孝通,1947:《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费正清(Fairbank,J.K.),1980:《美国与中国》(第4版),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7.

  7.黄仁宇,1974:《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译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8.黄宗智,1985:《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译本,中华书局,2000.

  9.黄宗智,1990:《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中译本,中华书局,2000.

  10.何炳棣,1959:《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中译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1.侯建新,2002:《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李剑阁,2001:《农民就业、农村金融和医疗卫生事业问题的几点意见》,《比较》第7辑,中信出版社,2003.

  13.林毅夫、Feder ,G.、刘遵义和罗小朋,1989:《中国的农业信贷与农场绩效》,原载《比较经济学杂志》卷13,另载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4.刘易斯(Lewis ,W.A.),1954:《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载《二元经济论》,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5.马扎亚尔,1932:《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

  16.麻国庆,1999:《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文物出版社。

  17.麦金农(Mckinnon,R.I.),1993:《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8.舒尔茨(Schultz ,T.W.),1964:《改造传统农业》,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7.

  19.斯科特(Scott ,J.C.),1976:《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中译本,译林出版社,2001.

  20.韦伯(Weiber,M.),1915:《儒教与道教》,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21.谢平,2001:《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第1期。

  22.张杰,1998a :《二重结构与制度演进:对中国经济史的一种新的尝试性解释》,《社会科学战线》第6期。

  23.张杰,1998b :《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

  24.张杰,2001:《转轨经济中的金融中介及其演进:一个新的解释框架》,《管理世界》第5期。

  25.张杰,2003:《经济变迁中的金融中介与国有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6.张军,1999:《改革后中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部门:温州案例》,载《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2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7.赵冈,2001:《农业经济史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中国农业出版社。

  28.周其仁,1995:《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第6期。

  29.Blau ,P.M.(布劳),1964: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JohnWiley &Sons Inc.New York ,U.S.A.

  30.Chayanov ,A.V.(蔡亚诺夫),1925:The Theory of Peasant Economy,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6.

  31.Duara,P.(杜赞奇),1988:Culture,Power,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China ,1900-1942,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2.Freedman ,M.(弗里德曼),1966: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Fukienand Kwangtung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33.Fukuyama,F.(福山),1995: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of Prosperity,International Creative Management ,Inc.U.S.A.

  34.Geertz ,C.(吉尔茨),1963:Agriculture Involution :the Process of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5.Myers,R.H.(马若孟),1970: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opei and Shantung ,1890-1949,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36.Polanyi,K.,Conrad M.Arensberg ,and Harry W.Pearson ,eds(波兰尼等),1957: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Economies in History and Theory,Glencoe ,I11:Free Press.

  37.Popkin ,S.(波普金),1979:The Rational Peasant :the Political Economy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8.Skinner,G.W.(施坚雅),1964-1965: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4.1:3-44;24.2:195-228;24.3:363-399.

 注释:

  [1]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许多农户家庭预算出现赤子从而诉求于借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婚丧嫁娶等“面子消费”。

  [2]有人也认为中国历代中央政府的管理权限长期未能及于乡村与农户,如果这种观点可以得到充分印证,那也正好说明了小农家庭组织的特殊重要性。我们完全可以大胆猜度,由于中国的小农家庭长期以来充当着国家最低一层“政府组织”的角色,因此国家刻意维护小农经济格局本身就带有“委托”乡村社会和小农家庭代为行使一部分政府管理职能的意味。

  [3]此处采纳了盛洪教授提出的修改意见。

  [4]中国是一个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度,据邓拓(云特)(1959)统计,自西周至清末近3千年间,各种灾害的年均发生频率为1.723次;何炳棣(1959)也对明清以来天灾人祸的影响做过详尽地描述(pp.266-301)。

  [5]有关国有企业特殊资本结构的讨论可参见张杰(1998b ,2003)。

上一页  [3] [4] [5] [6] [7] [8]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 下一篇文章:中国城市下层研究的经纬和课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探索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
  • ››加强我国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的对策分...
  • ››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
  • ››继续深化对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
  • ››探讨如何利用农业资源保证粮食安全...
  • ››浅谈M证券公司薪酬体系的完善策略
  • ››高技术企业价值产生的实证分析
  • ››论我国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企业的策...
  • ››以色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产生的...
  • ››美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解析
  • ››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