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目前我国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讨论,因为经济学界关于几家知名企业产权改革案例的争议而趋于白热化。争议趋于白热化源于议题与经济学家们的价值偏好直接相联系,对中国经济理论界的价值偏好进行扫描,应当说有利于问题的讨论向纵深发展。
一、为追求知名度而泛起的“泡沫理论”
“泡沫理论”是借用“泡沫经济”来表达中国经济理论界出现的一种追求知名度的“自我炒作”现象,具体所指是几年前的“张五常热”和当前的“郎咸平热”。
1、诺贝尔奖的诱惑力
张五常的知名度不低,只不过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相比至少有“一步之遥”。 张五常自己放风,他可能是2002年诺贝尔获奖提名人。诺贝尔评奖有个原则,不仅仅是看成果的学术水平,同时还要看成果的社会贡献。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成为张五常问鼎诺贝尔奖的工具。请看“提名”之前张五常学生对他的评价:张五常的“石破天惊之论,它不仅开启一代人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而且奠定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张五常自己说得含蓄一点,他说他的理论“就是邓小平先生所说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好,邓小平“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他与邓小平的关系是“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矣”。这位英雄所见的要害请看他“给中国十个经济建议”,有一条十分耐人寻味。他说,“把所有国营银行都卖出去作为商业银行”,卖给谁呢?“要选在国际上有地位的银行买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邓小平语),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张五常建议),这里“英雄所见”也略同吗?2003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叫《11位知名经济学家批判张五常》,不知道这算不算给“张五常热”画上的一个句号?
2、扩大知名度的捷径
郎咸平没有张五常的知名度高,但他懂得扩大知名度的捷径。利用现代新闻媒体和煽动性语言促使人们思考问题朝着非理性方向发展,目的就达到了。现在,网上谁敢对郎咸平说半个不字,一定被骂得狗血喷头。所以郎咸平在香港就迫不急待地宣称,“我是伟大的思想家!”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什么好办法呢?
郎咸平“发现”的国资流失问题,大陆学者讨论很久了。所谓国资流失就是国有资产不等价或无偿地转让到有权有势私人腰包的交易过程。这样约定包含以下三层意思:第一,国资流失是种交易行为,与贪污、盗窃国家财产不能混为一谈;第二,国资流失的受益人不包括普通劳动者即打工者;第三,国资流失是国有企业沿着“国退民进”的改革进程中,由于以产权理论为指导而出现的偏差。面对国资流失问题无非三种选择:一是放弃“国退民进”的改革方向,回过头来再搞国有国营;二是国企改革就按照目前的路子继续行进;三是坚持“国退民进”改革方向,重新探索改革办法。郎咸平做出了第一种选择。社会格局,郎咸平主张“大政府,小社会”,主张中央集权;经济格局,郎咸平主张全民所有制,经营机制选择“信托责任”;中国企业发展战略,郎咸平说“像海尔这种走法基本上我是不赞同的,自创品牌,这是非常辛苦的一条路”,他主张欧洲出品牌,“以中国为生产基地”,“这是整个一个大格局未来的走向”。
我们现在就全民所有制所涉及到的“委托—代理”关系——全体人民(终极所有者)→人民代表大会→政府(继起层所有者)→职能部门(“国资委”) →厂长经理(经营权),向郎咸平请教。
第一,按照控制理论的观点看,多一个层次,信息就失真一次。从终极所有者到厂长经理“委托代理链”这么长,世界上谁有那个能力对经营权进行有效监督?如果能进行有效监督,谁又知道有效监督的成本有多高?
第二,郎咸平说他是喝资本家的奶水长大的,那么他不妨回香港问问“奶娘”:资本家也要选国会议员,如果把所有权“委托”给国会议员,他还是资本家么?全民所有制的全体人民把所有权委托给代表之后,人民怎么当家作主?如果搞计划经济,再出现苏联“肃反扩大化”和中国“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历史悲剧,社会还有什么物质力量可以约束国家政权?如果搞市场经济,厂长经理对于政府来说是“内部人”,而对于终极所有者来说政府也是“内部人”,如果两个“内部人”勾结起来进行权钱交易,世界上谁有能力遏止这种政治腐败?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凯恩斯主义得到的结论是“经济滞胀”(弗里德曼语),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国有化”得到的结论是“经济短缺”(科尔内语),郎咸平却说“国企效益比民企效益好”,如果不是“名令智昏”,怎么会得出这种奇怪的结论来?
“我是个伟大的思想家”的评价下得太早了。当人们知道郎咸平所要坚持和维护的是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的旧体制和旧制度的时候,笔者可以断言,五光十色的“泡沫理论”顷刻就会破裂!
3、“泡沫理论”的价值偏好
张五常和郎咸平都“有学有术”,这是他们制造“泡沫理论”的条件。两种“泡沫理论”的价值偏好表面看尖锐对立,各持一词,结论却惊人地一致,张五常建议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郎咸平主张中国企业只能作为国际产业垄断资本的生产基地。年青朋友如果不知道什么叫殖民文化现象,这就是。当年猛烈批判张五常的学者们,这次是积极声援郎咸平了。“泡沫理论”和国际游资差不多,投机性极强,对中国经济理论研究和中国经济建设实践除了“搅局”之外,没有多少积极意义,所以是当不得真的。
二、新自由主义背景的“私有化”道路
如果能用“化”表明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价值偏好,笔者反对“国有化”,不反对“私有化”,也不赞成“私有化”,主张“公有化”(公有制不等于国有制)。
(一)为什么不反对“私有化”
1、所有制的建立是个自由选择的问题。选择什么所有制是群众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邓小平就精辟地指出,只要能恢复和发展生产,群众愿意选择什么生产关系就选择什么生产关系,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2、私有制比国有制效率高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新自由主义学派主张“私有化”,反对国家直接干预,就是老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缪尔逊和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也认为,政府干预得愈少愈好。这些学术思想不是“拍脑袋”的产物。
3、“私有化”代替“国有化”过程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虽然不赞成用“私有化”代替“国有化”的改革路径,但是,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事情的发展往往不会沿着理想方案或最优方案行进,我们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第一,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这类国有企业不用说卖就是送也难于出手,因为接手之后,不但有个债务问题,还有个工人安置问题。私人老板接手了,无论是谈生产还是谈社会稳定,这种变革是无可非议的。
第二,经济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有的地方政府比方四川省政府原打算在1998年以后,县一级不再保留国有企业。在这个过程,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国有企业也会被出售了。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问题,政企真正分开了,有有利于精简机构,有利于提高效率,主流方面是好的。
第三,试行管理层收购的国有企业。四川叫“培植大股东”,也就是郎咸平说的把企业家变成资本家。坦率地讲,我也不赞成这个办法。1995年1月,我通过调查写了一份书面材料寄给了省体改委和国家体改委,意见比较尖锐,我说“培植大股东”是国家利用工人农民的血汗“培植红色资本家”。现在,即使他们由企业家变成了资本家,也要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这些企业家(资本家)只要不是搞金融诈骗,只要不是在践踏国家财产,而是老老实实地在创业,在辛辛苦苦地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带领职工把企业做大做强了,冲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