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为什么高速增长      ★★★ 【字体: 】  
中国经济为什么高速增长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30 15:39:27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从经济的角度观察,北京蝴蝶扇动自己的翅膀,能否掀起纽约的风暴,目前并没有直接与确凿的证据。但是中国的事件,引发全世界关注,则是一个肯定的叙述。去年5月28日,记者访问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两位负责中国事务的IMF 经济学家希望与记者沟通,讨论SARS对中国的影响。他们推绎了对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发现,结论是SARS对中国经济不构成特别的影响力。有意思的是,两天后记者访问美国国务院,其负责中国经济事务的官员Ed Sagurton 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同样肯定的答案。当时SARS的对中国经济影响,在国内并无相对一致的答案。显得突出一些的是学者钟伟发表的判断:SARS“感染”不了中国经济。今年1月13日,钟伟与记者一起回顾他那个预言时,他解释说,“具体问题必须放在中国经济结构背景下讨论,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中国经济自2001年起,已经出现了新特点”。

  1月16日,与记者面对面讨论中国“电荒”问题,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总经理贺恭坦陈:“对于我自己,一则以忧一则窃喜。对于我们搞电的人,这是发展的机遇。”

  截止发稿之日,尚没有到达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中国GDP 增长速度的时间,但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宋国青预测,“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还要好”。今年的经济增长结构,是讨论支撑中国经济多重力量如何发生作用的一个有价值的坐标。

  2003年的进出口与净出口

  在长途电话的那一端,谢国忠急迫要表达的是他对发展中国家财富积累的观察,“一定是出口!东南亚是这样,日本也是这样,中国自然不会例外。发展中国家最快速的财富积累,就是向富国出口。”这位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推演的中国经济发展动力次序是:出口—投资—消费。

  1月11日,中国海关发布的对外贸易最新统计数据,看上去与谢的观察一致——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大幅增长,进出口总值达8512.1亿美元,比上年净增2304亿美元,增长37.1%,为1980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出口4383.7亿美元,增长34.6%;进口4128.4亿美元,增长39.9%,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55.3亿美元。

  出口与财富积累,谢国忠解释说“它们直接相关”,而进口呢?“我们进口的结构中,接近一半是机械设备,另外30%是工业原材料,今年新增的进口,其增长比例与传统结构吻合。如果用进口的内容与出口的消费品作比较,你会发现,我们进口的机械设备,是为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它能形成更强的生产能力。而这一切,如果没有出口,自然就没有钱,也就无法形成大量的进口。”

  进口机械设备形成更强的生产能力后,有一部分自然又转化为出口能力,但是,进口工业原材料呢?谢国忠对此并不是没有更仔细地观察。在他向媒体提供的一份经济报告里,分析说:近年来,中国的矿石进口量像火箭一般窜升,仅铁矿石进口就增长近3倍。这些需求,首先来自亚洲金融危机后基础设施投资的刺激,随后来自按揭、货币化国有土地后的房地产业。过去两年里,中国金属进口增长也与房地产紧密相联。中国的金属资源已不多,对金属的额外需求须经过进口成品或矿石加工给予满足。如此,中国的需求对全球矿石贸易产生了杠杆效应。有理由相信,平均而言,未来中国的进口将比过去增长更快。

  铁矿石的进口,主要与中国的钢铁制造业相关,是其生产的重要原材料。这一行业的高速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刘世锦描述说,“中国已经进入重化工业时期”。而重化工业的高增长速度,无论是谢国忠的分析还是刘世锦的观察,都认为显然与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关系密切。

  如果仍回到进出口本身来讨论问题,2003年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55.3亿美元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数字。中国海关计算出来的增减比例,2003年的顺差比上一年减少16.1%.2002的顺差数字是303.62亿美元。

  贸易顺差的减少,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赵晓分析两层因素,“其一,政府为了克服贸易摩擦,而下了大的订单,这是偶然因素;其二则是设备与原材料进口的增加。而这两部分增加,意味着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原材料)与正在发生变化(设备),设备进来后,未来两三年,其变化的效应即会出现。”

  对外贸易的统计特别是顺差的计算,其功能之一就是计算出当年GDP 增长里,对外贸易的贡献率。比上年度下降的净进口,对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显然有限。

  GDP 计算与投资的贡献率

  GDP 显然是观察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为直接的数据。国家统计局核算司综合处处长施发启介绍说,目前中国GDP 计算采用生产法与支出法两种,“以生产法为主”。

  生产法则是第一、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乘以它们的权重相加而成;而支出法则是消费、投资与净出口的增长速度分别乘以它们的权重相加而成。钟伟分析的GDP 权重数值,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0.16、0.52、0.32.也即GDP%=0.16X第一产业增速+0.52X第二产业增速+0.32X第三产业增速。而消费、投资与净出口的权重则分别为,0.60、0.36、0.04.

  支出法的计算,GDP%=0.60X消费增速+0.36X投资增速+0.04X净出口增速。

  施发启向记者提供了近三年两种计算方法,各项指标对GDP 的贡献率。投资的贡献率2001年超过50%,2002年则为53%,施发启估计今年投资的贡献率还会上升。相应,消费的贡献率则在下降,而2003年度,净出口为负增长,“投资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了”。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记者招待会上报告说,2003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比去年同期加快8.7个百分点。有意思的是,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上,邱晓华报告说,前三季度GDP 的增长率为8.5%.但是一般人用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的30.5%乘以其权重,即已远超过8.5%的增长率,因此怀疑国家统计局低估了增长速度。后来,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解释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把30.5%乘以固定资产在国民经济占的份额40%,(这样)算出来的增长速度是12%,这种算法是不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要转变为固定资本形成进入GDP 的核算数字,还要扣除土地、旧厂房、旧设备,因为这是以前创造的GDP ,这些购置是所有者和使用权的转换,并没有为当前的GDP 做出贡献,都要扣除。今年的土地价值涨得比较剧烈,扣除的分量也比较大。”

  如果仅从GDP 计算的结构上来做基本的推导,施发启给出的结论是:投资拉动(支出法)与第二产业(生产法)拉动,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又高于轻工业的增速。

  投资成为GDP 贡献率最高的部分,简单地分析,赵晓的结论是:“中国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但是,就中国的现实而言,又非仅仅与此有关。

  对这一问题相对有价值的观察来自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宋国青,他运用的分析体系是:利率变化。在电话里,宋国青尝试帮助记者建立的概念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今年增速很高?这是因为1998~2001年间增速不高,大家把这一时段的增速当成正常情况,所以就会觉得今年很高。其实,应当反过来看,那几年增速是不正常的。为什么?1978~1998年的20年时间里平均增速都是9%以上,因此9%是正常的增速。”

 宋国青解释说:“1998~2001年间发生通货紧缩,原因就是真实利率太高。”他的推导是:1997年一年期名义存款利率是7%,名义贷款利率是9%;真实存款利率是8%,真实贷款利率是10%,通货紧缩是2%,这就对经济增长造成了很大危害。但自1998年以来,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降息,使得存款利率从7%下降到2%,下调了5个百分点。2003年总的贷款规模是15万亿元,其中企业的净贷款约为10万亿元,利率下调5个百分点,即5000亿元。这样现在的企业要比1998年少付5000亿元的利息。这只是相对现在的经济规模,没有考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

  • 下一篇文章:中国渐进式改革经济隐患凸显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经济为什么高速增长”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经济为什么高速增长”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探索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
  • ››加强我国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的对策分...
  • ››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
  • ››继续深化对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
  • ››探讨如何利用农业资源保证粮食安全...
  • ››浅谈M证券公司薪酬体系的完善策略
  • ››高技术企业价值产生的实证分析
  • ››论我国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企业的策...
  • ››以色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产生的...
  • ››美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解析
  • ››中国经济体制演化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 ››中国经济的反市场形态原因分析
  • ››中国经济困境感言
  • ››中国经济政策的方向与若干政策建议...
  • ››中国经济为什么高速增长
  •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费孝...
  •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短期前景及长...
  • ››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社会公正问题
  • ››中国经济前景为何离不开新闻自由?...
  • ››中国经济理论界价值偏好扫描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