虑价格与通胀等因素而言的。从这一角度来观察,银行的降息,实际上就相当向企业注入资本金。企业有了资本金,银行就愿意贷款了,投资需求也就起来了。
“所以,2003年的经济高增长,是前几年连续降息和外资增加的效果在今年GDP 数字上的反映。”
邱晓华在分析前三季度投资增长时,还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9.1%,更新设备改造投资增长37.2%,房地产投资增长32.8%.
已经被广泛认为是消费品的住宅,在统计口径里仍被归类到“投资”名下,所以,无论宋国青还是赵晓,在接受采访时都强调,“需要对统计做深入的分析”。
消费结构之变与产业链环里的能源制约
刘世锦也注意到房地产在统计口径里是被归为“投资”序列的,他还分析说:“汽车的投入产出链很长,而在最终产品之前的形态,也都可能是‘投资’形式。”不过,刘本人似乎并未仅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待这两样消费品。
“消费看总量,很难有解释。要看增量。”刘推导说,“从增量中才可以发现是否有结构性变化。住宅与汽车的兴起,显然意味着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
纵观中国经济20多年的发展,刘世锦描述说,“我们的特点是不均衡性,在不同时期对应着不同的高增长行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对经济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主要是轻工、纺织等行业。从1992年开始,经济又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其间高增长行业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包括公路、港口、电力、钢铁等,以及新一代家电产品。这一轮增长到1997年开始回落,增长乏力,没有新产业出现。2000年下半年开始改变,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兴起,成为高增长行业。”
具体到房地产与汽车的兴起原因分析,刘世锦的解释是:“房地产得助于国家取消福利分房;而汽车则是中国加入WTO 后,管制放松,形成了竞争格局使然。如果早一些时候放松严格的进入政策,相信购买释放会更早出现。重要的是,这两样消费品的购买对象,已经大规模地形成个人购买。”
住房、汽车与电子通讯产品,钟伟直接的定义是,“升级换代”的消费品,“它们构成的消费层级由几万、十几万到几十万”。而从其消费周期观察,国家信息中心的研究者徐长明描述说,“按一般规律,汽车形成的消费支撑会持续20年左右的时间。”赵晓的解释是,“这是我们真正内生的需求。”
乐观的刘世锦称:“汽车爆发式的增长可能有一些短期因素在起作用,但汽车产业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时期是合乎逻辑的。”他计算出汽车工业的价值链,“对上游产业的带动力大体为1:1,对下游产业即汽车服务业的带动力超过1:2.因此估计,在今后10年,汽车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力,对每年GDP 新增量的贡献可达1/6或1/7.”
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副主任张宇贤根据《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有关数据测算,“每100亿的房地产投资可间接带动消费需求扩大48亿元”。据此推算,“综合考虑直接和间接因素,在2002年8%的经济增长率当中,来自房地产的贡献率达1.85个百分点,占当年经济增长率的23.1%.”
刘世锦在他的办公室向记者报出一连串中国钢铁的年产量、进口量,“钢铁每年新增量的65%用于房地产、15%是机械行业、约5%是汽车行业。我们已经进入重化工业时代,而其终极产品是住宅与汽车。”重工业与化工行业,因其高耗能特点,又形成了对电力旺盛的需求,“分析电力短缺,简单地说我们曾经过于保守估计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容易,但就是从这一方面看,也证明新出现的高增长行业形成的产业链拉动力之强。”由住宅汽车—重化工业—电力供给这一链环观察,目前电力短缺映证住宅汽车增速迅猛形成的结果之一。从住宅汽车自身来观察,它们的发展,“土地与能源(目前中国进口原油约占30%,2010年可能超过50%),又形成资源约束。需求虽然在国内,但国际的约束却在增加。内需的自主性因此而下降。”
即使相对乐观的美国国务院中国经济事务主管Ed Sagurton 在回答记者“最关注什么”时,给出的答案是一个词:“能源。”
不过,从能源供给方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总经理贺恭则从短缺的现实里,发现了“发展的机遇”。
三大周期与信贷收缩
钟伟解释他之所以断言SARS无法感染中国经济的理由,“中国经济出现了新特点。我认可赵晓所揭示的‘三大周期’的论述。”
赵晓的三大周期分别是:世界工厂—国际投资与出口周期、城市化—投资与消费周期、新兴(住宅汽车电子通讯)消费品—消费周期。“因为我相信这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只要它们存在,无论统计放在哪一个口径里,增长是少不了的。”赵分析说,“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将有1.5亿农民进城,平均每年增加2000~4000万城市人中,2010年城市化程度达到34%~50%.这一过程将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与房地产会大规模建设,而城市人口的增加又会拉动消费,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与市场规模优化同样会带来效率的增长。正常的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净贡献率约1.9个百分点,加速发展则净贡献率达3.6个百分点。”
赵晓也坦陈,这三大周期至少在房地产这一部分可能存在着重复计算,“所以,我只分别列出它们可能的贡献率,而没有做累计计算”。
中国未来发展的动力,未必仅仅局限于硬性计算之中。“城市化过程,基础设施,比如道路、桥梁、机场建设的投入,以及增加收入将会拉动消费,这些都是直观可见的未来,是我们可见的器物的变化,但这一过程中‘人脑’的变化可能更具价值,但却难以准确地计算到GDP 里。”赵晓分析说,“外资进入中国,有限的资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验的传递。它们作为学校的效应远大于工厂的效应。人力资本的提升,这才可能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秘密。”
钟伟用学习曲线来描述人力资本的变化,他的结论是,“非常陡峭”。从制造业来回顾,“我们制造电风扇,大约用了10年时间;电视机也用了相同的10年时间;制造汽车也差不多是10年。但这三件物品对学习能力要求是非常不同的。制造汽车能够把电子、塑料、化工、橡胶、自动控制、IT、高技术配套一系列产业都被拉动起来,这样所形成的进步,以及由此而带来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是这个国家真正强大的力量。”
“从长期来看,”钟伟称,“我们这个时代确如领导人所言,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从宏观寻找中国经济动力回到年度经济运营具体分析,宋国青的观察是:“货币政策方面,2003年7月份之前,企业贷款增加很多,但之后,企业新增贷款大量减少。与1998年央行‘托’商业银行增加贷款相反,2003年下半年开始‘压缩’银行贷款。”这一政策的变化,其踪迹之始,是2003年6月13日央行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普遍称“121号文”)。有银行业内人士估算,2003年上半年地产贷款占了全部贷款的17%.由于房地产企业一般自有资金规模不大,因此其高负债率,容易将风险转化为银行的风险。
对经济特别是房地产是否过热的讨论,在信贷压缩之际开始成为经济间讨论的主要话题。正如房地产业可以形成长产业链拉动相关产业一样,其收缩自然也会产生连锁效应。谢国忠分析,“矿石与金属的进口增长将趋于正常”,“数量效应可能贯穿整个产业价值链,价格效应则可能在下游显示得比上游更为显著”。
对于2004年,宋国青称“特别看好消费形势”,他推导说,“消费的高涨往往有一个‘时滞’,今年因为‘非典’,消费被延后了,它会在今年释放出来。这样,投资增长,消费增长,工资上涨,物价上涨,整个经济也因此增长。”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