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经济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问题;一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关系问题。所以,无论从宏观经济还是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说,经济政策都必须着眼于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处理这两种关系,是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主要任务。 可以肯定,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不仅将会极大地改变人们对金融体系的态度,也会极大地改变社会对经济增长的看法。从而深刻影响到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考经济问题的发生。从更加宏观的历史背景来看,本次金融危机是美国1973年代石油危机以来以科技信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的一种回归。美国与西方把全球金融危机的责任推给中国或者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态度是出于自私自利的判断。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反思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尤其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需要把自己融入到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去,然而,必须认识到,发展的因素、动力与根源永远来自于本国内部。我认为,事实上,中国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扮演的是悲壮的牺牲者的角色。几乎在整个改革开放时期里,我们的经济政策都没有能够有效地把着眼点放在中国经济体的产业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也就是说,经济政策错误地引导了中国社会劳动力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产品结构,加之国内价格体系的长期不合理。注定导致中国在比往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承担巨大的损失。www.100meishu.com 美术高考 有人认为,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是对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打击,会阻止经济全球一体化。我认为,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恰恰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大特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会因本次全球金融危机而终结,而只是改变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体中的产业分工地位与作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会因此而停滞或者发生根本方向的改变。 中国如何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重新确立自己的位置?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长远的经济战略问题。必须认识到,廉价劳动力是一个没有持续发展优势的经济因素,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支柱从来不可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数量而赢得自己的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中国必须依靠于在商品(包括劳务)方面的创新能力已赢得自己的竞争力。 对于美国而言,本次经济周期起源于1973年国际石油危机。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发生后,美国经济确立了以电子技术为先导的科技型、信息型的经济模式,到8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局面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以及形成,而从1982年开始,美国经济体内部就发生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等现象,我们可以认为,本次起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是美国经济的自身调整以及对世纪经济正常运行的一种失去平衡的表现。是以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的货币体系对世界经济的一种破坏力,美国需要负主要的责任。但是,在如何认识美国经济的问题方面,有一种人(可能也包括某些政治家),总是把美国看得太遭,而看不到自己社会的根本问题,这是缺乏经济智慧和发展眼光的表现。美国是一个具备极其良好的社会调整能力的国家,而中国无论在社会危机还是单纯的经济困难方面,都要远比美国所存在的问题更大、更多。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经济从工业经济转型为信息经济,因此,美国金融危机是发生在信息经济基础上的危机。美国是推动和带领世界经济步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局面的科技革命的策源地,美国经济的调整程度自然对世界经济造成直接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复苏程度与规模。当然,也必须看到,美国在经济方面的单极力量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将发生极大的改变。 在21世纪,中国社会内部生产力发展的差距将会出现越来越大的现象,所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政策必须极度关注于实现分配机制的合理性,并且推动分配的合理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差距拉大的过程中,这同时是中国社会多元化、多样化的催化剂,是中国社会多种经济与新文化的起点。 目前,我国推出的经济政策还在沿用传统的经济增长点思路:增加投资、扩大基建、减少税收,当然,这些措施不是没有效能,但是对经济周期的调整以及未来经济的良性发展起不到实质性的影响。 我认为,经济政策必须关注人力、资本与能源之间关系的变化,推动中国经济走上以劳动力知识技能的提高、资本要素转化到www.100meishu.com 美术高考技术信息的方面以及以节约能源的轨道上来。产业结构的变革不是某个产业的兴起和另一个产业的消亡,而是各种产业分工的并存以及科技含量的共同增加和提升过程。我们需要懂得,单一的经济增长并不能为我们自发地形成和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这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增长的概念与增长的方式。 中国面临着“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次最大的选择机会与挑战,我们将再次改革我们的国家,使得我们的社会在更加合理的制度基础上运行,改革我们的国家不仅是我们的使命,而且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最大的经济机会。 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持之以恒的贯彻、落实和执行一种正确的经济理念,资本主义制度的两个经济理念和原则;一是企业自由;一是交换自由。在这两个基本理念的支持下,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结构才得到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的结果。 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需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 一、经济政策转向长期的、坚定不移的内需导向型的发展。长期忽视我国社会的内部需求,是导致我国经济体遭受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严重打击的原因,然而,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国内的许多民生问题与社会矛盾并不能够通过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得到合理的解决。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也是经济增长的包袱。如果说在中国普遍富裕起来之前,经济就不能够容纳现有的劳动力的就业,这是对中国经济现实的误解。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必须找到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方法,在本轮经济周期的低谷,需要做的是再一次从体制入手、结合分配制度的改革而释放劳动力就业的渠道。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是最能动的创造力量,围攻劳动力失业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和分配性的。因此,需要从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改革与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着手解决就业问题。 二、有效而公平的社会分配制度与覆盖全民大社会保障体系同步进行。在任何经济体中,实现合理分配的要素都是以劳动者付出劳动的智力与体力为基础的。管理固然可以被看作社会生产力的一个方面,但是,管理者参与社会分配的方式必须公平,才会管理被赋予价值。由于我国的经济改革是在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上开始进行的,当经济改革初期的“打破大锅饭”的分配思维被明确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货币分配便一步步走上了不合理的线路,这在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最明显的存在着。因此,在分配制度的改革上,正确的方向是确立以劳动创造的社会需求的价值为依据,突出劳动价值是我国货币分配的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原则,而不是强调资本与管理因素在分配制度中的重要性。三、推动国有企业的以劳动股份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涉及最基础的经济制度的微观经济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结尾中,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但是,并没有指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前30年,简单地沿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思想,把计划体制模式推行到了极端的程度,而在1978年以来的30年,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社会政策,致使货币开始在中国经济运行中逐步充当资本的作用,而且,中小型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也走的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