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      ★★★ 【字体: 】  
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51:17   点击数:[]    

理的选择。
    一些研究者认为,从晚清开始到民国时期,中国实际经历了一个类似于西方的早期现代化(或称为近代化)过程。早期现代化涉及中国近代社会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最基本的核心涵义应是经济的工业化与政治的民主化。除此而外,也有的研究者认为由于中国的早期现代化是在半殖民地社会状况下展开的,因此其核心涵义还应增加一个民族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注:关于早期现代化和近代化的涵义,参见马敏:《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22-226页;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8页。)。就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关系而言,无论从现代化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发展目标来看,二者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商会或以商会为主要依托的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理应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承担者。虞和平认为,商会在早期现代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促进资产阶级本身的现代化——从分化到整合;二是促进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工业化和民主化。”因此,运用现代化理论把商会和中国早期现代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无论是对商会本身的研究,还是对早期现代化的研究,或是对资产阶级的研究,都将会产生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15](前言p2)这已经将运用现代化范式从事中国商会史研究的意图和目的表述得十分清楚了。
    现代化理论系探讨一个国家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的理论,重点在于探讨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理论,现代化理论涉及的学科面非常广泛,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等,其中运用最多的又是社会学理论。这一源于欧洲的理论,经历了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酝酿期”(其理论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圣西门、孔德、杜克海姆、英国的斯宾塞、德国的马克思韦伯等人)、20世纪60和70年代“形成期”(以美国社会学大师帕森斯、经济史学家罗斯托、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历史学家布莱克等人为代表)的两个阶段的发展,综合各家各派的学说,在理论上已趋于成熟,对社会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阐释能力。因此,将这种理论运用于同是现代化产物的商会一类社团组织,可以强烈地冲击已渐呈颓势的政治史范式,给这一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话语、新的视野和新的阐释框架,简言之,带来全新的理论活力。
    现代化理论中,尤其是从社会学衍生出的一派,格外强调社会转变过程中各社会系统、层面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强调现代化是一个“连贯的整体”,“都市化、工业化、世俗化、民主化、教育,以及传播媒介的参与等等,并不是零乱地偶然发生的”;“这些因素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难以相信它们是完全独立的因素,它们经常有规则地一起出现”[16](p32-33)。这种系统、整体、发展的观点,对商会史研究启发是相当大的,它促使我们以系统、整体和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商会组织,而不是孤立、割裂地看待它们。同过去单纯就商会谈商会不同,新的研究往往从商会的组织系统、商会与社会的关系中去把握商会的性质与功能,除研究总会、分会和分所所组成的商会本体组织系统外,也研究商会与商团、商学会、教育会、救火会、市民公社、农会等新式社团组织的相互关系,极大地拓宽了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的内容。
    现代化是一个不断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发展的过程,尽管过度夸大传统与现代性的二元对立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同时也不合乎历史实际(详后),但这种传统—现代的二分框架又毕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观察商会组织功能发展变化的理论分析视角和手段,使我们的研究一开始便具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而不被零碎的事实牵着鼻子走。比如,正是依据从传统到现代的理论界定,才使我们可以对商会的近代社团属性下一判语,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而不再简单视之为传统行帮组织的集合体或官办机构(过去通常如此认为)。同时,也使有的研究者可以据此来观察商会自身的组织现代化和其如何参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如虞和平关于商会与早期现代化的著作,便是根据现代化理论来观察中国资产阶级及整合化和世界化的过程,为先前的资产阶级及研究注入了新内容。他认为资产阶级组织形态现代化过程,充分体现在商会的产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行会为中心的行业性整合;以各省商务总会为中心的省区性整合;以全国商会联合会为中心的全国性整合的三个阶段”[15](p29)。
    现代化与法制化相伴随,从传统到现代实质上是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合理性过程。这一视角的确立,使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商会现代法人社团的根本社会属性。如朱英指出,新成立的商会“基本上保持了民间法人社团的性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表现出明显的自愿和民主原则,突出地体现出以契约性规章维持其内部运作的特征。”[17](p69)虞和平则更进一步论证了商会的现代法人社团属性,认为这种属性特征贯穿于商会的目的认同体系、成员资格界定、组织协调系统和社会整合功能之中,“是商会组织的根本社会属性”[18]。这些认识无疑使我们对商会的认识较前大大推进了一步,逐渐成为共识。也有的研究者对商会在处理商事纠纷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从商事审判和整个民事审判近代制度化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商会在近代司法审判制度中所扮演的辅助性角色,将商会与近代法制化研究延伸到了司法实践层面(注:参见马敏:《商事裁判与商会——论晚清苏州商事纠纷的调处》,《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邱澎生:《禁止把持与保护专利:试析清末商事立法中的苏州金箔业讼案》,提交“廿世纪中国法制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年4月,北京;傅海晏:《民初商事公断处:商事裁判与调处——以苏州商事公断处为个案研究》,未刊硕士论文,2001年,武汉。)。
    然而,现代化史范式在给商会史研究带来新的问题意识、概念话语和分析视角与方法的同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一范式基本上是以欧美的经验、尤其是美国的经验发展起来的,而把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过程视为对西方道路的仿效、重复,因此,存在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这也是后来所谓“后殖民理论”、“世界体系理论”起而对之进行反拨的深层次原因。利用现代化理论范式来研究中国商会,极易犯的一个错误,便是以西方商会的“理想型”来硬套中国的商会,并把一些西方商会所具有的特征误认为是中国商会的特征或中国商会“应该有”的特征。例如我们在分析中国商会是否是为民间社团或是否具有近代民主性特征时,基本是因为心目中已有西方商会的“理想范型”在那里,剩下来的便是从其章程、公告、规定等条文中去搜寻证据来证明其与西方商会一样,同属近代工商社团,殊不知中国商会的章程条文多系抄自西方和日本的商会章程,而并不完全反映中国商会的实际和特征,有的民主性往往不过具文而已,条文背后的“利”与“情”有时反倒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如商会会董按章程规定应民主选举产生,但实际上却往往由大的商邦、行会头面人物和大绅商所瓜分,按资产拥有多寡和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民主的原则常常为经济—政治实力原则所侵削和左右。和冯筱才也曾留意到,一些论者往往不自觉地将1927年前带有浓厚“自治”色彩的商会尤其是上海总商会等活跃商会视作“理想范型”,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此后的商会,从而得出“衰落等价值性判断[9]。
    前面说过,现代化理论的传统——现代二元分析框架的运用,曾经给予商会史研究一种新的思路和分析手段,使研究者们从政治作用之外开始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缺乏基础理论使经济史研究误入歧途

  • 下一篇文章:市场理论和市场史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