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经济学理论 |
|
|||||
市场理论和市场史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51:20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我国于八十年代初在农村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元旦又由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变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为商品经济。几年来成绩斐然。1985年,农村专业户已发展到2,500多万户,粮食商品率由七十年代的20%上下增长到30%以上,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业大幅度增长,商品率达90%,农村一片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 此事发我深思。我国商业素称发达,或谓春秋末已进人商品经济。何以两千三百年后还要大力疏导流通、提倡商品生产?我想从市场理论和历史实践上作些摸索,或有助于时贤的研究。这有两个问题:一、市场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二、商品是怎样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的。所论以农产品的流通为主。 市场理论:分工论 马克思曾赞赏重农学派,因为他们是从生产而不是从流通出发来研究市场问题的。他们的市场理论可简示如图一。农业劳动施于土地,生产产品P,适足供劳动者全部消费。而当他们生产一个增加量P’时,自己已无需要,于是交给非农业劳动者。后者拿它工粮食和原料)制成工业品Q,却非自己所需(因为他们实际是工人),便把Q交给农业劳动者。这样,工业品和农产品一交换,就出现市场M。
图一 重农学派的市场理论(James Steuart, 1767) 马克思说:“产品之所以成为商品,……仅仅因为有其他商品成为它们的等价物,仅仅因为有作为商品和作为价值的其他产品同它们相对立”。“由于社会分工,这些商品的市场日益扩大;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为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 列宁根据上述论点,提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这一命题。他说:“市场这一概念和社会分工(……)这一概念是完全分不开的。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量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列宁有一个市场的图式,我把它简化改编如图二。这图之(1)表示每个生产者都生产I、Ⅱ、Ⅲ类(例如吃、穿、用)的产品,这完全是自然经济,没有市场。图之(2)表示生产者A放弃了Ⅲ的生产,加倍生产E,其他生产者也必须调整各自的产量,以满足全社会12个单位的消费需求。这样,有余和不足必须通过市场交换了。图之(3)表示每个生产者都变成Ⅱ或Ⅲ的专业户,市场扩大,商品量占到总产量2/3。再进一步就是有人放弃Ⅰ(粮食)的生产,另有人成为Ⅰ的专业户,那就是完全的商品经济了。 ¬ 《资本论》第3卷,1974年版,第718页。 《列宁全集》第3卷,1959年版,第17页。 ¬ 《列宁全集》第1卷,1955年版,第83页。 其所以出现分工和专业化,是由于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专业户可以有较大经济效益。不仅各产业部门,一项生产的各工序的专业化,也产生同样效果。“技术进步必然引起生产各部分的专业化、社会化,因而使市场扩大。”®这种理论似乎尽善尽美,也完全符合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实践经验。但考之历史,却未必然。历史上各种市场的形成,并不一定靠分工。 ® 《列宁全集》第1卷,1955年版,第85页。 市场史:不依靠分工的市场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