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行业经济
   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兼与刘福垣《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等文商榷      ★★★ 【字体: 】  
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兼与刘福垣《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等文商榷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22 21:25:02   点击数:[]    

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的现象。而随着大陆市场开放及产业群聚之发展,台湾厂商生产活动移往大陆情形愈来愈普遍,两岸功能性分工的格局已愈明显,大陆逐渐成制造基地,台湾母公司主要负责研发设计、行销等业务。这种趋势是市场机制引导的结果,对台湾与大陆经济、产业发展都有显著的贡献。

  这是资本所有者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愿望和行动,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明显呈现的制造业在全球配置资源的主要趋势。但是,还应该看到另外一种趋势,即产业的垂直整合趋势逐渐浮现:包括松下、GE、LG、英特尔等200多家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中国对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吸引力还将持续上升,它拥有居世界第二的研发人员数量,拥有比日本还多的博士,以及和美国数量接近的大学理工科毕业生,而且在中国只需花1.5万美元的年薪就可以雇用一个能独挡一面的高级工程师。另外,全球快速技术变迁与技术扩散带来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对市场多变的快速反应要求(中国具有制造业最大的市场潜力),也加速了这种垂直方向上的整合。上述在两个方向上分工、整合的双重趋势,使得技术转移过程中学习模仿和自主创新逐渐融合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体系,这一点下一节将专门阐述。

  3.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通过技术引进,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大力推进了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在科技全球化、产业信息化的背景下,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先从笔者主持的一个案例研究——我国家用电器行业的发展,来论证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从而揭示制造业技术创新将呈现的新的发展趋势。

  (1)家电制造业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主要是通过大量引进设备和技术为第一阶段;90年代中后期以来家电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国外跨国家电公司大举进入我国投资,竞争加剧,这是第二阶段。对技术创新过程而言,前者主要是模仿、学习和吸收,后者则是转移、渗透、融合和本土化,其实质则是市场竞争推动下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资源转移规律的体现,均遵循了最小化技术创新成本这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理性原则。

  (2)在技术全球化的趋势下,家电企业之间的技术依存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行为,通过国内外的技术合作、跨国并购、购买等研发国际化的方法获得技术将是家电企业的必然选择。

  (3)随着信息技术(1CT )的发展,现代制造业正面临着技术共享的机遇,新的技术创新可以很快被模仿,产品的差异正在消失,技术的差异也将逐步消失。因此,技术引进(外来技术)和技术创新(自主技术)之间的差异也将逐步消失。

  对于技术密集的装备制造业,以近期调查的中芬合资生产造纸机的维美德西安造纸机械有限公司为例:合资前,企业产品的最大幅宽为2640mm,车速200M/min ,单价2~5百万元;现在已发展到幅宽5000mm ,车速1300M/min ,单价8千万~1.45亿元,实现了质的飞跃。由于中方学习并掌握了技术,目前,多数纸厂要购该厂的产品,而不要芬兰维美德公司的产品,因为质量基本一样,但后者的价格要高得多。即使对于技术最密集的产业民用干线飞机制造业,80年代中期在上海中美合作生产MD90干线飞机,通过顺利试飞,并且很快拿到FAA 适航证,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验证了我国作为干线飞机的制造和总装能力。

  由于民用飞机制造业的特殊性,官员们确定的赶超目标达到了,但市场却是无情的,“连美国人都承认‘中国人造的飞机质量好’了”,但“目前,这两架中国造的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飞机,仍停在大场上飞厂试飞站,无人认领……”但是,仅就技术而言这个项目是成功的,证实了中国人的学习、模仿与创新的能力。综上三个案例可以证实:无论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制造业(如上所述家电),还是技术含量最高的高、精、尖产品,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都将呈现上述家电典型案例的基本趋势,也是规律。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将是一个收敛的过程,制造业中的某些行业收敛得快一点,某些行业收敛得慢一点,不可能永远当跨国公司的“技术附庸”。对发达国家来说,技术上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暂时的。由于新技术的信息迅速传播,技术差距的时间越来越短,比较优势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美国经济学教授托马斯·格瑞斯在《全球化:创造性破坏》一文中,从另一面阐明了技术创新的这一趋势。

  最近我见到一位生产汽车模具的民营企业家,他说:“我相信,10~20年之后,我国汽车制造业将像今天的家电制造业一样,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此话不在于结果的准确,而在于对一种趋势的把握。

  4.现代制造业将是企业小型化与企业大型化并存,21世纪中小企业将有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在网络化基础上的专业化、虚拟化成为21世纪制造业技术与经营管理的一大发展趋势。

  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技术和资本均很密集的产业领域的确是跨国大企业的传统领地。在21世纪,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和不易预测性,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市场不断分化瓦解,要求生产柔性化、组织机构和管理动态化;企业分工将进一步细化,而协作和联合将进一步强化,制造业将更加全球化。在产业信息化的背景下,这些变化必然推动在网络化基础上的专业化、虚拟化,也必然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网络化是进一步专业化和虚拟制造的技术基础。

  专业化:由于网络化能降低交易费用,必将进一步促进专业化,因而更具社会化,并在生产上变得柔性化,在企业组织上变得动态化。

  虚拟化:“虚拟”就是将现实物理系统映射为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虚拟物理系统。虚拟制造是以计算机支持的仿真技术为前提,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时地、并行地模拟出产晶从设计开发到制造全过程,能使人感受并认识到未来产品的性能和制造系统的状态,从而可以作出前瞻性的决策与优化实施方案。

  虚拟企业是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的同义词。它是“灵捷”制造的基本的动态组织形态,是为了赢得某一市场机遇,围绕某种新产品开发,集成为靠网络联系的阶段性经营实体,也称动态联盟。这种多变的动态组织结构把很大范围内包括人在内的各种资源集成在一起,实现技术、管理和人的集成,因而能对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可以预见,未来的竞争主要是这种利用网络技术打破时空间隔的新型公司之间的竞争。

  尽管网络技术是虚拟化的技术基础,但我不主张不顾条件和时机一哄而上地采用网络技术,从局域网到英特网。根本问题是把握住“虚拟”和“网络”这种思路和哲理,它是虚与实的统一,是分散与集中的统一,也是大与小的统一。网络不等于网络技术,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王缉慈在《网络环境:产业组织的创新形式》一文中认为:“网络是在市场以外以及等级组织以外的新的组织形式。它比市场稳定,比等级组织灵活。”该文接着提出基于网络的新产业区概念:“新产业区是由服务于全国或国际市场的小企业组成的,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小企业综合体,是培育竞争优势产业的地方创新环境。”最后指出了我国企业“上规模”的认识误区。但至今还没有从这个误区里走出来,反而发展到像大学合并“上规模”这种政府主导的风潮。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清理整顿行政性公司(实际上走了过场)之后,集团化的风潮一直延续至今,用词也不断翻新,如当今流行的“资产重组”、“企业并购”、组建“联合舰队”、“打造航母”等……并说是为了提高竞争实力,以抗衡跨国公司的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世界核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下一篇文章:上汽集团对于奇瑞汽车的品牌意义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兼与刘福垣《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等文商榷”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兼与刘福垣《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等文商榷”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培育和发展水路运输市场
  • ››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
  • ››在WTO架构下构筑中国汽车工业国家竞...
  • ››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的前景展望
  •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
  • ››中国汽车及其附诸行业的简单分析
  • ››制造及其系统的创新与管理的发展
  • ››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
  • ››家电产业过剩的分析-中国家电产业...
  • ››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及策略
  • ››中国制造业贸易模式变迁的工资差距...
  • ››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兼与刘...
  • ››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与突围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