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行业经济
   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兼与刘福垣《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等文商榷      ★★★ 【字体: 】  
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兼与刘福垣《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等文商榷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22 21:25:02   点击数:[]    

”,可以说不无道理。

  笔者并非反对一切产业政策,而是主张:对不同产业可以有差别性的产业政策,但对同一产业而言,不能对企业采取差别性的政策,对企业应该一视同仁,主要是通过税收、法律手段进行调控和引导。例如,大幅度降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税税率,消除或缩小销项税税率和进项税抵扣率的税率差,并统一进项抵扣率。这将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有利。现在考虑推行产业政策应从过去的“扶优扶强”转向“扶贫扶弱”,政府不能嫌贫爱富,应首先面向广大弱势群体,并通过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实现机会平等来实现社会的公平。

  以上三点是制造业产业本身现行体制中最现实、最关键的制度性问题,对于一个开明而又睿智的政府是容易解决的。制造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它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市场秩序、金融环境、国企改革、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源及农矿产品资源、教育与职业培训等,是政府和各界人士正在关注的问题,正在有序的改革中朝好的方向推进。

  总之,对我国制造业这样一个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竞争性产业,平等、有序、自由而充分的市场竞争能导致各种资源的最佳配置。市场化就是建立一个法治的、规范的市场经济的过程,对这个过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府。对一个产业来说,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彻底转变职能,解决管理“错位”问题。当前最伟大的改革是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对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量行政审批权,对通过差别政策使企业竟相奔向政府的“凝聚力”,决不能被“路径依赖”锁定。其实政府不是没事干,而是政府要管的事很多、很难:最最重要的是管好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用吴敬琏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经济;其次是管好生态环境和公共产品的维护和建设;第三,对某些需要保护和支持的产业(如前所述的农产品加工业)制定一视同仁的产业政策。
参考文献:

  朱高峰主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世界工厂”与中国经济展望》,2002年。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中国制造的崛起——中国制造研究报告》,2002年。

  刘福垣:《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

  胡立君等:《中国打造世界制造中心的路径依赖初探——兼论缓提“中国是世界制造中心”的口号》,《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

  吴解生:《“世界工厂”之争》,《经济学消息报》,2003年11月7日。

  林毅夫等:《出口与中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4期。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2期。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4期。

  林毅夫等:《对赶超战略的反思》,《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6期。

  林毅夫等:《赶超战略的再反思及可供替代的比较优势战略》,《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3期。

  林毅夫等:《资源结构升级:赶超战略的误区》,《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1期。

  胡鞍钢:《中国的比较优势与贸易自由化战略》,《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5期。

  石中:《不应把比较优势的逻辑推向极端》,《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3期。

  刘力群:《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2期。

  朱文晖:《中国出口导向战略的迷思》,《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胡春力:《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反思与选择》,《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期。

  秦晖:《中国转轨之路的前景》,《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

  张五常:《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全球化影响》,《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2期。

  江小娟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社科院研究课题,即将出版。

  高梁:《中国民航工业的现状及其问题》,《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托马斯·格瑞斯:《全球化:创造性破坏》,《经济学消息报》,2003年。

  王缉慈:《网络环境:产业组织创新的崭新形式》,《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

  张维迎:《控制权损失的不可补偿性与国有企业兼并中的产权障碍》,《中国经济学1998(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版。

  李平等:《企业集团的形成、组织和绩效》,《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

  迈克尔·波特等:《日本还有竞争力吗?》,中信出版社,2002版。

  杨小凯等:《经济改革与宪政转轨》,《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4期。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Adam Szirmai等:《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1980—1999》,《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4期。

  黄勇峰等:《中美两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1期。

  迈克尔·德托佐斯等:《美国制造——如何从渐次衰落到重振雄风》,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上一页  [3] [4] [5] [6] [7] [8]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世界核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下一篇文章:上汽集团对于奇瑞汽车的品牌意义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兼与刘福垣《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等文商榷”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兼与刘福垣《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等文商榷”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培育和发展水路运输市场
  • ››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
  • ››在WTO架构下构筑中国汽车工业国家竞...
  • ››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的前景展望
  •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
  • ››中国汽车及其附诸行业的简单分析
  • ››制造及其系统的创新与管理的发展
  • ››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
  • ››家电产业过剩的分析-中国家电产业...
  • ››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及策略
  • ››中国制造业贸易模式变迁的工资差距...
  • ››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兼与刘...
  • ››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与突围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