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降低物质资源的短缺程度。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资源稀缺性的命题缺乏科学支持。 3、 社会需要的资源,在长期内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提高创造出来,提高资源的供给水平;而在短期内,则可以通过交易和分工的深化科学、高效地使用资源,解决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就个人而言,任何人都有资源过剩和资源稀缺两种情形,一个除了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人也不例外。假设这个人的劳动力总量为TR,他自己需要消耗劳动力为WR,则:
TR - WR = △R (△R > 0 ) 所以,这个劳动力所有者的劳动力是过剩了。如果把这里的劳动力所有者换成其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同样会得出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对其生产要素的过剩状况。当然,一个只有劳动力的人虽然有过剩的劳动力,但却缺少生活资料,我们就说这个人的生活资料是稀缺的,这里的分析也适用于其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那么,我们就可将这里揭示的理论一般化: Z拥有要素y,y除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外,还有一个△y的要素剩余,我们则说y相对于Z的需要来说是丰裕的。F拥有要素X,X除了满足F的需要外,还有一个△X的要素剩余,同理,我们说X相对于F的需要来说是丰裕的。所以,资源的丰裕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在我国以及国外的一些贫困地区,与其说这些地区的贫穷是由于资源稀缺造成的,倒不如说是大批的有用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结果。 在一个封闭的、缺少交换的经济中,不仅资源的丰裕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而且资源的稀缺同样普遍存在着。不能认为资源丰裕了,就能自然而然地解决资源的稀缺问题,相反,资源越丰裕,资源稀缺的程度也可能更大。也就是说,二者不一定此消彼长,而是相互攀升。这样的例子很多,特别是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甲地某种资源的剩余与乙地某种资源的不足总是同时存在,共同推动经济的恶性循环,现在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些现象。Z拥有剩余要素△y,而F却缺乏这种要素,稀缺程度为Dy,F拥有剩余要素△X,而F却缺少这种要素,稀缺程度为DX,这就存在一个资源的重新组合问题,资源的组合有多种类型,现在我们挑出以下四种进行分析:
类型1、 △y = Dy △X = DX
类型 2、 △y > Dy △X > DX 类型 3、 △y < Dy 或: △X < DX △X = DX △y = Dy 类型 4、 △y < Dy
△X < DX
如简单地从公式看,经济良性运行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类型1、类型2、类型3、类型4,但实际情况可能不是如此,而很可能是类型3、类型4、类型1、类型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类型1可能是计划平衡了但有效供给并没有提高甚至可能下降的情况,就是说在统计表上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是平衡的,但由于生产与需求脱节,这种平衡反而使经济运行的质量不高,居民并没有从经济平衡中得到实惠,类似类型1的经济可能是缺少一个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类型4虽然存在普遍的资源短缺,但资源都进入了生产环节,供给与需求并没有脱离,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类似类型4这样的经济一般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流通与交易机制,问题是经济处于过热状态。但这种经济类型比起第一种类型来经济的成熟程度要高一些,因为经济过热比起需求脱节来调控的难度要小得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了进一步分析的需要,我们引入两个新的概念:资源的技术性短缺与资源的制度性短缺。资源的技术性短缺是指社会资源并不稀缺或稀缺程度并不严重,但现有的技术水平难以对资源进行有效应用和加工,经济资源难以形成人们需要的产品,因而存在资源短缺的假象。资源技术性短缺的典型表现是资源过剩与短缺并存。资源的制度性短缺是指社会的可用资源可能并不短缺或短缺程度并不严重,但由于缺少一个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机制,使生产要素难以进行有效组合,从而导致部分地区、部分产业或再生产的某些环节资源供给不足。目前在经济学教科书上讲的资源稀缺,一般是指资源的技术性短缺与制度性短缺,因而这种短缺是相对的,具有暂时性。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和改进资源配置的方式提高资源的供给小平。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资源配置方式的改进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分工的方式产生新的资源,直接提高资源的供给水平。分工是与人力资本的利用与生产联系在一起的范畴,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创造性;人类现有的可用资源,完全来自自然界恩赐的种类已是微乎其微,而绝大多数资源都或多或少有人类劳动过的痕迹,甚至有的资源如互联网、经济信息等人们都很难从中找到自然界的因素了。其次是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一种人力资本总是体现为一种特定的技能,木匠的人力资本是将木材加工成木具的技能,经济学家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分析能力。一般说来,一个人的人力资本越丰裕,专业化程度也就越高,并且随着人们某种专业技能的提高,他的其他技能却因为使用频率不高而相应下降了。一个从农村走向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在发展了他的科研能力的同时,他肩扛手挑的能力却不如以前的同伴了。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生产是生产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专业化是高效利用资源的一种自然的形式,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熟悉而感兴趣的事比干生疏的活效率高得多,也就是能节省资源、生产出更多的资源。 一个社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是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的,有了分工社会才有进行专业化生产、才能给个人提供学习专门技能的社会条件;而分工本身的效率如何,是不可能直接从分工中觉察出来的,它只能体现在新的产品和专业性人力资本的增长上面。分工和专业化的直接后果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分离,无论是专用性的人力资本而是专业化的产品,其使用价值都是社会性的,生产者本人直接使用的很少,这就是说,专业化和人力资本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资源。然而,专业化在提供更多剩余资源的同时,社会上资源的稀缺程度也在提高,对于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在一种资源的剩余不断增长的同时,另一种资源的稀缺也相应地增长着,这就促进了人们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资源的所有者要提高资源的边际效率就离不开这种资源的稀缺者,资源的稀缺者要弥补需求缺口也离不开专业化资源的所有者,这就需要人们的相互合作。分工与合作本来就是一对挛生兄弟,它们互相依存着,合作以分工为基础,分工是为了合作的深化与发展。在经济生活领域,最有效的合作方式是交易,交易通过尊重交易双方的权益,即解决了资源的剩余与稀缺之间的矛盾,又为分工提供了新的动力。所以,一个从供给方面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可用资源,一个从使用的角度提高资源的实际应用程度,使潜在的资源转化为有效供给。由科学技术的进步主导下的分工与合作的前景极为广泛,交易的范围和方式也在不断的扩展与深化,这就是人类的活动在产生资源稀缺性的同时,找到的克服资源稀缺性的有效手段。
三、扬弃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发展与完善的客观要求
经济人假设之所以能成为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石,主要源于这样 的社会现实,人类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行为是社会行为的基础,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存在的前提,社会利益只有体现为个人利益、成为个人利益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时,集体的、国家的、社会的等人类共同的利益才有不断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公民不可剥夺的权利、利益,公民的利己动机和利己行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对个人行为进行科学的假设和正确的解释,这是经济学最主要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