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性,要把东西合作变成全社会的主动行为。
2.2 “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原则是东西合作的保证
20多年来,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推动下,东西对口帮扶和东西合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 东部各个省(市)一直都在“扎扎实实抓援建,真心诚意帮扶贫”,成绩非凡,而且积累了 大量生动、新鲜的经验。但是,过去的对口帮扶主要是:捐赠、帮建(修路、架桥、建学校 、建医院等)、无偿或部分有偿地搞几个开发项目。毋庸置疑,这种帮扶模式,充分体现 了东部发达省份“高风亮节”的无私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然 而,这种对口帮扶模式主要是“政府搭台,政府唱戏”的政府行为,而不是按照市场机制运 作的经济行为。仅仅依靠这种帮扶方法,无法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进一步扩大对外 开放形势的要求,这样长期下去,还会使部分西部受援地区产生“等、靠、要”的思想,对 于国家和东部发达省份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因此,今后的东西对口帮扶,更应该注重西 部地区的“造血”功能,要注重为中西部地区培训人才,不断开发当地发展潜力,增强合作 地区自我积累发展的能力。从长远来看,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的“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方针 才是保证东西合作长久不衰的保证。
2.3 东西合作要坚持“三个符合”、“分类指导”和“注重实效”
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应该是今后东西合作的指导思想。东西合作要做到“ 三个符合”,即“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东西部地区实际,符合合作各方需要”。要把西部 地区丰富的资源和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和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结合起来, 实现东西部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在中央精神指导下,“立足大局、统筹兼顾、突出 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在东西合作项目选择上,要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精心挑选 ,根据东西合作双方的领域和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保证项目建设和运行的质量,兼顾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注重项目的功能建设,保证项目的长期长效运行。
2.4 广泛的合作平台是推动东西合作交流的基础
东西合作需要构筑广泛的合作平台。在这方面,上海和浙江的经验值得借鉴。应该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建立东西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信息服务体系和东部支援西 部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要建立服务于东西合作的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网上人才市场等。应 该鼓励“行行建网”,“东网西进”,加快经济要素向西部流动。应该鼓励东西部地区各行 各业建立异地行业协会,从而为企业在异地投资发展和开展东西合作提供信息交流、中介和 协调服务。要鼓励东部地区利用沿海的区位优势,为西部地区举办各类商品展销会,为西部 地区“借地发展”、“借船出海”,进一步拓展海内外市场。
3.几个值得思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实践证明,促进东部地区参与西部大开发和开展东西合作与联动发展,关键在于机制建设。 “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是建立东西合作 的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我们觉得,针对东西部合作与联动发展,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方 面,以下几个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
3.1 东西合作各方的利益分配关系
在市场经济下,区域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所以东西部合作中各方均有着独立的 利益追求,合作各方要求平等参与按照投入多少分享利益承担风险。在企业利益与区域利益 在对外竞争时统一的情况下,这种利益结盟造成区域利益观念更加突出,但目前东西合作缺 乏平衡彼此利益的机制。
研究已经证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合作各方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而充分条件 是合作各方面能够通过有效磋商,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并最终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 协议,约束彼此的经济行为。对这样的区域经济合作,虽然各方面都想通过有效磋商使自己 的获益尽可能增多,表现出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但至少存在一种使各方均能接受的利益分 配方案,它要求区域内各国均参与合作,并且在合作中获益较多的国家应给获益较少的国家 以一定量的利益补偿,这个补偿量(转移量)是确定的,并且这种科学补偿机制有可能吸引 那些对其他国家有较大的正的外部效应的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的参加者追 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本身会促使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这不但可以使具有这种正的外部效 应的国家,同时也使其他参与者获得更大的合作效益。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之间 的经济合作,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基本上都采用高关税来保护本国工业,在实行关 税优惠或关税减让时,在一体化组织内部必然竞争不过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因此,上述的 利益补偿机制则是必需的,以保证各参与者最终的获益大致均等。
这对于我国东西部的协同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两者都可集中在“合作”这一 焦点上。依照上述理论分析,东西部并不缺乏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的互补性)。如果 通过有效磋商,最终能达成共同认可的有约束力的协议,则会出现合作各方利益双赢的局面 。但是目前我国东西合作中这种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远远没有建立起来,导致东部只看到企 业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政治意义,而对其经济意义的认识不到位。甚至还有一部分领导和部门 认为企业“走出去”发展,就意味着经济资源的单纯流失,不应进行鼓励和支持。而西部的 一些人则认为外部的企业进来就会使当地的资源流失,自己变得更穷。这些认识的背后实质 上还是缺乏利益协调机制,所以要把现在的被动合作变为主动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迫 在眉睫。
3.2 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可以通过经济发展计划、规划、政策,以及对国有经济的直接控制而左 右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因此,调控区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对地方政府的经济 行为的控制来实现。而市场经济是平等型的经济,特点是不可能牺牲其他区域利益换取少数 的增长。市场经济又是自主型的经济,其经济利益直接决定其经济行为,所以完全由国家干 预迫使经济要素从东部流动到西部是不可能的。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是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并存的时期,所以二者存在如何协 调的问题。市场机制虽然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益好的地区流动,但不能解决国民收入在地 区间合理分配的问题,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法则只会使富的地方越富,穷的地方越穷 。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完全依靠市场竞争达到产业结构优化是不现实的。这是因为 ,我国沿海地区在经过十几年的超高速发展后,无论是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管理经验、营 销手段,还是经济基础、投资环境等多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其产品质量、竞争能力的总体 水平都已明显强于中西部。如果完全靠市场机制调节,其结果必然是沿海地区的多数产业在 竞争中取胜,从而使东部地区发展更快,而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产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只 能成为沿海地区的制成品市场和能源原材料供应地。因此,在市场发育程度不高,能源原材 料等基础性产品的价格还未能理顺,诸多体制改革的措施还不到位的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 比中 西部有更大的级差收益,完全的市场配置只能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另外在东部地区发展时 ,国家也有一系列优惠政策,那些政策基本上是“顺市场”调节的。就是说国家政策与市场 调节的方向是一致的。甚至可能你不要给什么优惠政策,资源也会往那里流,给政策只是为 了让资源更快的往那里流。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也给西部地区制定了一些发展的优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