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Q) 0 在这表里, 5个部门的资本构成完全是任意的,但它们的和相等,设为P。每个部门所具有的剩余价值率M1、M2、M3、M4、M5是随机的,各不相同。另外,为方便,设Q为5个部门剩余价值量的平均,即5Q=V1M1+ V2M2+ V3M3+ V4M4+ V5M5。 然后,按“双重结果”的要求得出以下结果: 资本 构成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量 产品价值 利润率 利润量 产品成本价格 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量 产品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与价值差 1 C1+V1=P M1 V1M1 P+V1M1 V1M1÷P% V1M1 P Q÷P% P×Q÷P% P+ Q (P+ Q)- (P+V1M1)=0 2 C2+V2=P M2 V2M2 P+V2M2 V2M2÷P% V2M2 P Q÷P% P×Q÷P% P+ Q (P+ Q)- (P+V2M2)=0 3 C3+V3=P M3 V3M3 P+V3M3 V3M3÷P% V3M3 P Q÷P% P×Q÷P% P+ Q (P+ Q)- (P+V3M3)=0 4 C4+V4=P M4 V4M4 P+V4M4 V4M4÷P% V4M4 P Q÷P% P×Q÷P% P+ Q (P+ Q)- (P+V4M4)=0 5 C5+V5=P M5 V5M5 P+V5M5 V5M5÷P% V5M5 P Q÷P% P×Q÷P% P+ Q (P+ Q)- (P+V5M5)=0 总计 5P 5Q 5(P+Q) 5Q 5P 5Q 5(P+Q) 0 每个部门的价格与价值的差等于0,即(P+Q)-(P+V1M1)=0…。显然,Q-V1M1=Q-V2M2=Q-V3M3=Q-V4M4=Q-V5M5=0,V1M1=V2M2=V3M3=V4M4=V5M5=Q。这说明,每个部门的剩余价值相等(因此利润也相等)。于是又得出以下图表: 资本 构成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量 产品价值 利润率 利润量 产品成本价格 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量 产品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与价值差 1 C1+V1=P M1 Q P+Q Q÷P% Q P Q÷P% Q P+ Q (P+ Q)- (P+Q)=0 2 C2+V2=P M2 Q P+Q Q÷P% Q P Q÷P% Q P+ Q (P+ Q)- (P+Q)=0 3 C3+V3=P M3 Q P+Q Q÷P% Q P Q÷P% Q P+ Q (P+ Q)- (P+Q)=0 4 C4+V4=P M4 Q P+Q Q÷P% Q P Q÷P% Q P+ Q (P+ Q)- (P+Q)=0 5 C5+V5=P M5 Q P+Q Q÷P% Q P Q÷P% Q P+ Q (P+ Q)- (P+Q)=0 总计 5P 5Q 5(P+Q) 5Q 5P 5Q 5(P+Q) 0 新的生产价格思想体现了如此完满的结果,它说明,无论资本的有机构成如何,相等资本量要获得相等剩余价值量(也是相等资本量获得相等利润)。由于剩余价值量等于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率的乘积,所以在各个部门的这个乘积都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如果可变资本减小,则剩余价值率必定提高,反过来,如果可变资本增大,剩余价值率就会下降。这符合经济现实中工资与利润此消彼长的关系。 新生产价格思想所要达到的这“双重结果”体现出如此完满的结果必定令人难以置信,人们会认为,经济现实如此复杂,每个生产部门,每个生产者的生产方式与获利水平高低不同,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不可能不存在各个部门之间价格与价值之差。但是,马克思是在假设资本流动完全没有什么障碍的理想情况下建立起他的生产价格概念的,如果这种理想情况确实存在,则每个部门及其中每个生产者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与亏损现象,也可以容易拉平,从而实现双重结果的生产价格。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生产价格”得以成立的理想状态,也是新的生产价格思想得以成立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