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形成看成是一个随机的过程。惟一有效的价值理论是具有或然性质的理论,因此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的具有决定论性质的分析是一个错误……界于个体经济单位的决策和整体体系的行为之间的具有或然说性质的‘架桥理论’的观点是吸引人的。法尔约恩和马克沃夫非常正确地坚持,《资本论》第三卷中平均利润率和相应的生产价格,是在资本主义现实中无法直接观测到的理论实体。” 因此,现实中的生产价格是由每一个别物品的价值运动内在地产生与汇合形成的。所有个别物品各自的价值运动,通过一系列调整变化,最终形成整体经济的生产价格。但这种生产价格仍然并非确切,而是模糊与动态的(它体现为生产价格在每个部门、每一个别物品之间一定程度的动态差异),因为它毕竟是由无数个别物品的价值运动综合产生出来的结果。这个生产价格,以“相等资本要求获得相等利润” 的“资本均衡” 为基本原则而形成。由于相同数量的资本总是要求获得相同数量的利润,所以,当某一个别物品中的利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资本会撤离这个物品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使这个利润上升;相反,如果一个物品存在过高利润,就会引来一定数量的资本,最终使这个利润下降。这样,通过资本充分自由的流动,实现了“资本均衡”。这种均衡,是建立在每一个别物品均衡利润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个别物品的这种均衡利润,就不可能有资本均衡的出现,也不可能形成什么生产价格。这与人们通常理解的个别物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存在偏差,是根本不同的,因为人们认为生产价格是外在于每一个别物品的价值运动的;这样人们自然会产生问题:个别物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是否能够保持一致?这两种价值是否都同源于劳动价值? 产生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正象前面所说,是将生产价格看成外生于每一个别物品的价值运动之外,并且用生产价格硬套在这些个别物品的价值运动上。这样就产生一个重大问题,即生产价格的平均利润与个别物品的价值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关于这个问题,晏智杰借庞巴维克的说法表达了似乎已抓住马克思价值论之重要错误时的“令人心动”的心情:“庞巴维克说,有一个事实令人心动、而且应当始终铭记的,那就是马克思毕竟没有确定,在加入生产价格的平均利润和根据价值规律加入单个商品的价值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相反,他在不少地方强调说,加入某种商品的生产价格的剩余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部门所实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不相干的或者基本上是不同的。” 但是,前面提到的‘架桥理论’,则以一种“或然说”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下表格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九章“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中的三个表格综合出来的(注意,这五个资本有机构成的产量都同设为1,并且其中第二个表格的“已经用掉的C”在这里已经设定为‘不变资本C’的100%) 资本 构成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量 产品价值 利润率 利润量 产品成本价格 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量 产品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与价值差 1 80C+20V 100% 20 120 20% 20 100 22% 22 122 +2 2 70C+30V 100% 30 130 30% 30 100 22% 22 122 -8 3 60C+40V 100% 40 140 40% 40 100 22% 22 122 -18 4 85C+15V 100% 15 115 15% 15 100 22% 22 122 +7 5 95C+5V 100% 5 105 5% 5 100 22% 22 122 +17 总计 5×100 5×22 0 我们从表格里看到,当1、2、3、4、5这五个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由部门自己的利润率20%、30%、40%、15%、5%,转化为统一的平均利润率22%(这个利润率是由剩余价值总额除以资本总额,再乘以100%所得的结果)后,这五个不同生产部门的产品出现了价格(生产价格)偏离其价值的现象。如1部门价格大于价值2个单位,2部门价格小于价值8个单位,3部门价格小于价值18个单位,4部门价格大于价值7个单位,5部门价格大于价值17个单位。在马克思看来,只要这种偏差可以互相抵消, 就任留这种偏差存在无妨。但实际上,从前面的个别物品的价值运动中我们看到,如果任何一个个别物品的价值小于或大于其价格,都会产生使价值与价格互相趋近的力量。因为,这里如果不存在超额利润,即存在亏损(请注意前面所揭示的“软亏损”与“硬亏损”现象),而超额利润与亏损是调动资本运动最根本的力量。比如上述图表中,1部门产生2单位超额利润,2部门产生8单位(软)亏损,3部门产生18单位(软)亏损,4单位产生7单位超额利润,5部门产生17单位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必定会从2、3、部门向1、4特别是5部门流动,从而使这些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差拉平,最终使每个部门的生产价格与其价值相等。 因此,价值与价格的这种偏差,会产生一系列相当复杂的调整,最终使这种偏差得以消除,而不是任留这些偏差存在下去。这些调整既可能涉及资本在某部门中的总量的增减,也可能涉及部门中资本有机构成、产量、剩余价值率、产品价值、产品成本的变化,或者涉及一般利润率、生产价格等等因素的变化。最终,变化所要达到的自然目标就是每一个别物品的价值与其价格相符合,而不管这两者是在什么数值下的相符(比如在10单位下价值与价格相符,或者在8.4单位下价值与价格相符)。在此同时,某种生产价格也得以动态地建立,这是在‘每一个别物品的价值与其价格相符合’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在所有个别物品的价值运动中动态与近似地形成;它首先是每一个别物品的价值与其价格的相符,然后才存在资本运动的“生产价格”现象。当然这一切都处于不断运动的动态过程中。关于这种情况,马克思这样说:“一般利润率的实际变化,在不是例外地由特殊的经济事件引起的时候,总是由一系列延续很长时期的波动所造成的、很晚才出现的结果,这些波动需要有许多时间才能固定为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的一个变化。” “总的说来,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始终只是以一种极其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情况来发生作用。” 在这里体现了“生产价格”的新思想,这个生产价格新思想与马克思的生产价格不同,它包含着每个物品中价格与价值的相等,是在这种价格与价值相等的情况下成立的生产价格。因此,新的“生产价格”要具有这样的双重前提、包含这样的双重结果,即:每个物品中价格等于价值,相等资本获得相等利润。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只要求达到后一点,而不要求达到前一点; 由于它保留了每个部门、每个生产者、每个物品中价格与价值的差,所以就给后人留下了难题---“转形”计算的难题。而在这里所阐述的新生产价格思想中,这个难题已经由市场经济运动自己解决了;因为,当经济运动将每个物品的价格与价值的差拉平后,自然就不再存在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依马克思的方式,用图表来阐述这个新的生产价格思想,它要体现出上述所说的“双重结果”的要求。首先我们将马克思上述图表以代数方式表达如下: 资本 构成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量 产品价值 利润率 利润量 产品成本价格 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量 产品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与价值差 1 C1+V1=P M1 V1M1 P+V1M1 V1M1÷P% V1M1 P Q÷P% P×Q÷P% P+ Q (P+ Q)- (P+V1M1) 2 C2+V2=P M2 V2M2 P+V2M2 V2M2÷P% V2M2 P Q÷P% P×Q÷P% P+ Q (P+ Q)- (P+V2M2) 3 C3+V3=P M3 V3M3 P+V3M3 V3M3÷P% V3M3 P Q÷P% P×Q÷P% P+ Q (P+ Q)- (P+V3M3) 4 C4+V4=P M4 V4M4 P+V4M4 V4M4÷P% V4M4 P Q÷P% P×Q÷P% P+ Q (P+ Q)- (P+V4M4) 5 C5+V5=P M5 V5M5 P+V5M5 V5M5÷P% V5M5 P Q÷P% P×Q÷P% P+ Q (P+ Q)- (P+V5M5) 总计 5P 5Q 5(P+Q) 5Q 5P 5Q 5(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