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基本经济
   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国防建设      ★★★ 【字体: 】  
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国防建设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21:18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也出现了新变化。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从2003年到今年前8个月,中国经济以平均9•5%速度高速增长,比“十五”前两年和“九五”时期明显加速。近三年不仅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增长的结构特点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就是出现了重工业的高速增长,2004年与1995年比较,工业产值中的重工业比重已经从56%上升到67%,同期重工业的年均增长率在16~20%之间,大约比轻工业高出5个百分点。

  在重工业高速增长的同时,重工业中重点产品的增长速度更快。2004年与2000年相比,煤炭产量增长了10亿吨,发电量从1•35亿度增长到2•19亿度,钢产量从1•3亿吨增长到2•7亿吨,水泥产量从6亿吨增长到9•7亿吨,汽车产量从207万台增长到507万台,等等,其增长速度都大大超过同期工业增长率。

  重工业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投资的巨大推动。“十五”前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积已超过20万亿人民币,超过了“七五”、“八五”和“九五”这三个五年计划的投资额,而投资项目的主体就是集中到重工业。从目前的投资项进展目情况看,在“十一五”规划期内,我国的钢铁生产能力还将再增加1•5亿吨,到2010年总产能将突破5亿吨,大约是目前全球钢铁产能的一半;发电机组装机将达到9•4万亿千瓦,5年增加5万亿千瓦,比世界第一电力大国美国还高出1•7万亿千瓦;汽车生产能力将达到1500万台,成为居于美国之下的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

  为什么工业增长会转入重工业为主呢?是因为我国的居民消费开始转入了对住宅、汽车等大型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阶段。居民消费总是先解决吃和穿的问题,然后解决住和行的问题,吃饭与穿衣主要靠轻工业提供,而住宅和汽车则要靠重工业提供。例如,10层以下的楼房,每平米需要30公斤钢材,10层以上还要增加30%的用钢量,如果是钢结构的建筑物,每平米的钢材需要量在400公斤以上,汽车则每台需要一吨以上的钢材。2004年与2000年相比,中国的城市房屋建筑面积从76•7亿平米增长到149亿平米,即4年增长了几乎一倍,汽车社会保有量从1600万台增加到2800万台,增长了75%,其中轿车从625万台增加到1597万台,所以当消费进入到住和行的阶段,就会对重工业形成强大需求,从而出现工业增长重心从轻到重的转移。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当居民住和行的消费需求基本满足后,消费需求结构又会出现向服务业的转移,而服务业的发展已经不需要大规模的工业增长来支撑,就会进入到所谓“后工业化社会”,到了这个转变点,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任务就是基本上完成了。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后,就已经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离完成工业化的目标已经不远了。当代工业化国家的重工业比重一般在四分之三左右,中国目前已超过三分之二,可以看出,中国的工业化正在向基本上完成的目标急速推进,当然也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的13亿人口中,还有9亿在农村,中国的城市化率还刚超过30%,而在工业化完成阶段,一般来说城市化率应在75%以上。由于中国的城市化显著滞后于工业化,今后还有很重的城市化任务,因此到真正建成现代化的国家可能还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

  二、中国工业化的新阶段给国防发展提供了新基础,也提出了新要求

  重工业阶段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提升期。重工业的特点是产业的中间部门急剧扩充,因此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品的附加值也不断增加。这是因为,汽车等大型耐用品的生产需要比较复杂的产业体系才能支撑。家用电器如电冰箱、洗衣机等,大约只有200多个零配件,只需要几十公斤金属材料,而一台轿车有上万个零件,需要一吨钢材,一百多公斤塑料,汽车要行走,还需要燃油、道路等外部条件,这就需要上百个产业部门的配合才能向居民提供,所以居民消费进入到汽车阶段,就会拉动冶金、机械、电子、化工、石化和道路等上百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冶金、机械、化工、电子等重工业部门,都不是向居民直接提供消费品的部门,而是为提供汽车这类大型耐用品所必不可少的基础部门,所以被称为是“中间部门。据世界银行统计,从总产出结构看,一个国家在人均GDP500美元以下的时候,生产农、矿产品的初级部门比重一般在50%左右,生产最终消费的部门比重在30左右,而提供生产资料的中间部门比重在20%以下,而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国家,初级部门比重下降到10~15%,最终消费品部门在35%,中间部门则会上升到超过50%。

  重工业是资本、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重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产业链条的延长,对产品的加工深度以及所包含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也大大增加,所以日本人把日本60~70年代进入重工业化的时代,也称为是“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的时代。

  从国家实力形态看,重工业是一个国家的“骨骼”和“肌肉”,所以重工业高速推进的时期,实际上也是一个国家长骨骼和肌肉的时期。工业是国防的基础,飞机、坦克、导弹和军舰都是只能由重工业部门来提供的产品,所以任何国家强大的国防,都必须建立在强大的重工业基础之上,反过来说,没有强大的重工业,就没有强大的国防。改革开放前30多年,中国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也进行了长期的重工业建设,但那时是建立在长期牺牲全体国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是“只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发展道路,因此是难以持久的。今天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则是建立在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基础上,因此可以长期、持久地发展,直到走向全面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而有了强大的重工业基础,发展国防也就有了可靠保障,在这方面,美国是个很好的例子。美国在1892年工业规模超过了当时世界第一大国英国,但直到二战前,美国的坦克数量只有几百台,军用飞机只有一千多架,但是在二战中,美国把国内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迅速转变成战争能力,军用飞机的数量超过7万架,坦克数量则远超德、日,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另一方面,国防军工也是拉动中国重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前30年的例子不用讲,就是在最近的重工业化浪潮中,国防军工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能低估。例如据有关报道,近5年来中国机床数控化率的提高速度正在明显加快,其中有接近一半的比重是被国防工业拉动的。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重工业化阶段,也给中国的国防提出了新要求。轻工业主要是解决吃与穿的问题,因此主要依赖地表以上的农业资源为原料,而重工业主要是解决住和行的问题,依靠的能源与矿产资源,所以工业化进入到重工业时代,工业发展的资源需求指向,就从地表以上转移到地表以下。我国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但是地表以下的能源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并不丰富,再加上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条件就更不乐观。例如,我国人口为世界第一,国土面积为世界第三,但是主要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的世界排名都在80位以后,这样在进入重工业阶段后,就使得中国对进口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1992年中国已经从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4年原油加成品油进口已达1•5亿吨,石油进口依赖率已经超过40%。1994年中国又从初级产品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当年初级产品的贸易逆差为39亿美元,而2004年已上升到767•5亿美元,十年增长了19倍,也比同期贸易增长率高出4倍。

  现代工业化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都在3、4万美元,这不只是一个价值指标,后面是社会财富的累积。例如,各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完成时期,人均拥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温州的盛名与新十字路口

  • 下一篇文章:十一五规划中的改革重点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国防建设”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国防建设”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宏观经济学50年发展与论争(二)
  • ››宏观经济学50年发展与论争(一)
  • ››拆迁的经济学分析
  • ››宏观经济学50年发展与论争(三)
  • ››浅谈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
  • ››坚决支持国企产权改革,坚决反对掌...
  • ››十一五规划中的改革重点
  • ››市场经济的基本问题
  • ››李嘉图与詹姆斯·穆勒和马尔萨斯
  •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
  • ››中国经济体制演化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 ››中国经济的反市场形态原因分析
  • ››中国经济困境感言
  • ››中国经济政策的方向与若干政策建议...
  • ››中国经济为什么高速增长
  •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费孝...
  •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短期前景及长...
  • ››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社会公正问题
  • ››中国经济前景为何离不开新闻自由?...
  • ››中国经济理论界价值偏好扫描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