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侵夺民田宅,坏人冢以为田";⑤;公孙贺"倚旧故,乘高势而为邪,兴美田以利子弟宾客,不顾元元";⑥霍去病为父霍中孺"买田宅、奴婢"。⑦至于西汉后期至东汉,土地兼并更为激烈。阴子方"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⑧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汉书》卷七十二《鲍宣传》。 ②《后汉书》卷十三<隗嚣传>。 ③《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 ④《史记》卷一百零七《魏其武安侯列传》。 ⑤《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王传》。 ⑥《汉书》卷六十六《公孙贺传》。 ⑦《汉书》卷六十八《霍光传》。 ⑧《后汉书>卷三十二《阴识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溉,极膏腴上价"。①东汉张让等,"京畿诸郡,数百万膏腴美田,皆属让等"。②
随着土地兼并的逐渐升级,贵族、官僚和富商豪民吞并农民土地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他们对土地的吞并愈疯狂、愈激烈,广大自耕农土地的丧失就愈快、愈严重。从西汉后期开始,地主侵吞农民土地的情况,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大大地超过了前期。因此,哀帝时,师丹等人的限田之议,尽管是改良方案,最终也未能实现。
广大自耕农丧失了土地之后,其出路是悲惨的。他们中有的耕种"豪民"之田,成为豪民的私家佃农;有的"为人庸耕",成为"庸客"即雇农;有的脱离版籍,成为"无名数"的流民;还有的甚至沦为奴婢等。但其中大多数是耕种地主的土地,同地主发生租佃依附关系。所谓"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其次,自耕农经济力量薄弱,农具和耕牛一类的生产资料往往不足。
自耕农经济和地主经济不同。地主经济生产资料多、经营范围广、经济力量雄厚。自耕农则不然,在封建制度的剥削压迫下,其经济状况极度脆弱。前面说到,一个五口之家的中等自耕农户,即使是有田五六十亩,通常也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因此,汉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了保证赋役来源,对农民往往被迫采取一些赈救、"扶贫"的政策。例如,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对农民"贷与产业";③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假公田,贷种、食";④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
—————————————————————————————— ①《后汉书》卷四十四《张禹传》。 ②《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③《汉书》卷六《武帝纪》。 ④《汉书》卷七《昭帝纪》。 ————————————————————————————————
43年),"令各务农亩,无田者皆假之,贷种、食如贫民";①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②应该看到,所有这些,恰从反面证明了自耕农经济的力量薄弱和生产资料的不足。
再次,还要指出的是,自耕农经济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袭击的能力。
汉代的农业经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自然条件对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至关重大。据记载,当时的自然灾害甚多。
《淮南子·天文训》说:"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岁而娱活动一康。"("康"即"荒")
《盐铁论·水旱》也说:"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
在两汉的四百多年当中,各种灾害频仍。如据<汉书>、<后汉书>诸帝纪、五行志等有关材料的记载,几乎无年不灾。详见下表:
灾害种类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疫灾风灾淫雨霖雨 冰雹霜冻饥荒总计 西汉 21 2l 12 14 1 4 4 38 5 93 东汉45272657 17 14 9 14— 14223 总计66483871 18 18 13 17 8 19316
这个事实表明,两汉四百余年中,发生各种自然灾害达316次,平均每年发灾率为77%,东汉一朝仅195年,而各种灾害多达223次,平均每年发灾率为114%,高于西汉的70个百分点。发灾频率高得惊人。自然灾害对社会的破坏是严重的。例如: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四月,"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③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四月,地震,河南以东四十九郡,山崩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汉书》卷九《元帝纪》。 ②《汉书》卷十二《平帝纪》。 ③《汉书》卷四《文帝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北海、瑯邪坏祖宗庙城廓,"杀六千余人"。①当时的旱灾也十分严重。灾情一来,动辄殃及几十个郡国。如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②东汉建初元年(公元76年),"比年牛多疾疫,山阳、东平地震。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③灾害带来的损失,记载甚多,不胜枚举。
自耕农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的个体生产者,经济力量单薄,对于这样一种脆弱的社会经济结构,任何内在的或外来的破坏力量,都有可能把它摧毁。马克思说:"对于小农民,只要一头母牛死亡,就会使他不能依照旧的规模来重新开始他的再生产。"④如果有比死亡"一头母牛"更大的破坏力量,如饥荒、旱灾、蝗灾、地震等等,自耕农的经济更是不堪一击了。所以,从西汉中后期开始,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由于"水旱频仍"、"连年灾害",而造成"比年丧稼","元元大困","父子分散,流离道路"。这方面的材料,在元帝以后的各本纪以及《于定国传》、《谷永传》、《孔光传》、《王莽传》中,均有详叙,这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