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征伐四夷,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②昭帝之世,与民休息。宣帝以后,"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③到了"哀、平之际,百姓赀富虽不及文、景,然天下户口最盛矣"。④从这些史实中,可以看出西汉的人口有个消长过程,其变化大体上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即汉初至武帝初年为一阶段,这是人口由少到多,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比较快的时期;武帝中、后期为另一阶段,这是人口递减。由多到少的转变时期;昭、宣以后至哀、平之际为第三阶段,全国人口又开始了由少到多的发展。在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是西汉人口最盛的时期。这说明,汉代全国人口的总数及其增长率,在前期和后期是不同的。这里,仅就西汉二百余年中自耕农的数量变化做些粗略测度。
西汉前期:据估计,秦统一六国后的人口为二千万左右。⑤经过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之后,汉初剩下的人口约为八百万左右。⑥若按照当时十八个侯国人口增长的统计,汉初全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约为每年增长百分之二十,⑦则西汉前期到武帝时的人口总数,当接近或超过秦统一全国后的人口数,即在一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②《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 ③《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 ④《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 ⑤梁任公:《饮冰室全集》卷二十,第957页。 ⑥《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志》刘昭补注。 ⑦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百万以上到二千万左右,若包括既归流民,数字可能还要略大。我们知道,在关于汉初社会阶级构成的史料中,为人"佣耕"者不多,假田民、佃农也属少见。而官僚、豪商地主,则开始是受到秦末农民军的惩处,随后又受到汉政权经济政策的某些限制,故其数量也不会太多。因此,在西汉前期约计的二千万人口中,有相当大的数量应是属于自耕农、半自耕农。换言之。西汉前期的自耕农应是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后期,据<汉书·地理志>:"讫于孝平,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民户干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三,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我们根据当时一百零三个郡国的具体统计,发现在平帝时,平均每户五口左右者,三十九个郡国,占38%;平均每户四口左右者,四十个郡国,占38.8%;平均每户六口左右者,十---t郡国,占10.6%;平均每户三口左右者,八个郡国,占7.6%;平均每户七至八口左右者,五个郡国,占4.7%。①这个情况多少说明即使是在西汉后期,五口上下的农户在当时仍然为数不少。如果晁错等人以五口之家作为自耕农的标准可以成立的话,则它在全国人口中也还占有相当的比例。
至于东汉时期,随着大土地私有制发展,豪商地主势力恶性膨胀,他们大量兼并土地,兴建田庄,控制依附人口。史称:"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干群,徒附万计。"②因依附农民增多,自耕农数量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比西汉时期有所减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关于各郡国每户平均人口数,在小数点以后的数。采用四舍五入的计算法。:墨口之家"与自耕农有关,但其他阶级也当有"五口之家"者,在史料简缺的情况下,暂且权用之于说明大概。 ②《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以上的粗略分析,我们似可得出一个大体上的结论:随着汉代全国人口的演变,自耕农的数量也有个变化过程。、西汉前期,自耕农数量多、比例大。当时土地问题不甚紧张,全国有不少耕地当为自耕农所拥有。西汉后期至东汉,由于土地兼并和赋役剥削加重,自耕农发生了分化,数量相对减少,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渐趋下降,而豪富大姓和中小地主拥有的土地急速增长。故荀悦在《汉纪》中说:汉代轻田租,"适足以资豪富耳"!
二、 自耕农的土地面积和耕作能力测估
汉代的自耕农,在法律地位上,高于有市籍的商贾、巫、百工。他们是小块土地所有者。然自耕农拥有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呢?这往往因时间、地区不同以及耕作方法之差而有别。
战国时代,自耕农的土地通常以"一夫百亩"为标准。如当时的李悝、孟子、荀子等人都曾提到农民是"一夫五口",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问题。①当然,这是在授田制推行期间的情况。因为当时农民的份地是由国家授给的,授田数额比较划一,故大体上能够做到一家百亩。至西汉前期,文帝诏日:"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於古犹有余。"②自耕农的耕地面积也还有一户百亩的情况。如《汉书·食货志》记晁错之言日:"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见《孟子·梁惠王》、《孟子.尽心》、《荀子-王制》、《荀子·大略》、《汉书·食货志》等。 ②《汉书》卷四《文帝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有汉一代在授田制废止的条件下,各个农户拥有的土地量很难整齐划一。史云:"汉无授田之法,富者贵美且多,贫者贱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