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二小孩计,需交纳算赋三百六十钱,口钱四十六钱,更赋三百钱。共计七百零六钱,折成粮谷十一石多。
综合以上所述,一户中等水平的自耕农,其全家一年的收支状况,我们可以列表如下:
年 收 入 年 支 出 粮食 农副业 纺织 生存消费 简单再生产 租赋负担 其他 收粮 120石 园圃、 家禽 织布 10匹 口粮 80石4800钱 食盐 1.8石 900钱 衣着 5匹2000钱 留种 6石 360钱 饲料 lO石 600钱 农具 7石 420钱 田租 4石 240钱 赋敛 11石 660钱 祭祀、人际往来医药共6石 360钱 7200钱 4000钱 7700钱 1380钱 900钱 360钱 总计收入:11200钱 总计支出:10340钱
该表所反映的情况,是一户中等自耕农,男耕女织,全年收入为11200钱,支出10340钱,收支相抵基本持平,略有积余。当然,因涉及到物价的估算等因素,弹性较大,难于精确,这只能说明一个大概。但总的来说,中等自耕农户,拥有六十亩耕地和家庭副业的收入,在没有天灾人祸,年景正常,社会相对安定,赋役征课较轻的情况下,其生产、生活大体上可以维持下去,或者说是有所保障。而拥有百亩土地以上的比较富裕的自耕农,他们生活好些,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积极性,有的且可逐渐上升为地主。然半自耕农或自耕农中的贫困户,则往往缺吃少穿,生计难以维系。 四、 自耕农经济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汉代的自耕农,虽然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正常年景下,有可能自食其力,继续进行简单的再生产。但是,自耕农毕竟是小块土地所有者。马克思说:"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衰败。把资本投在土地价格上面,一定会夺去耕作的资本。生产资料的无穷的分裂和生产者自己的个别分立,人力的可惊的浪费,生产条件的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的昂贵化,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法则。对这个生产方式,好的年成也是不幸。"①马克思的这段话,主要是针对封建社会解体以后的小农经济来讲的,然而他所指出的一些特点,如:高利贷和税收的剥削,生产资料的分裂,生产者的分离,生产条件的日趋恶化等,似乎同样适用于我们分析汉代的自耕农经济。如前所述,汉代的自耕农经济虽然比佃农、雇农略胜一筹,但自耕农这个阶层,往往站在十字路口,很容易两极分化,有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在超经济强制严重的汉代尤其如此。
——————————————————————————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054页。
史实表明,在汉代的自耕农当中,尽管一部分人有可能上升为地主。但这种情况为数较少。当时自耕农中的许多人,则由于封建剥削的日益加重而趋于贫困和破产。
自耕农所受的剥削压迫,主要是来自封建国家。他们直接承担封建国家的赋税和徭役。例如:汉代有按丁、口征敛的口赋、算赋和更赋;有计亩而征的田租;还有各种名目的徭役等。这些负担是十分沉重的。据记载:"田虽三十而以顷亩出税,乐岁粒米狼戾而寡取之,凶年饥馑而必求足;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民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①正是由于统治者"急征暴赋,赋敛不时",征剥无度,故于西汉前期便有些自耕农开始了"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②
昭、宣当政期间,“知时务之要”,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自耕农经济又得到了一个暂短的恢复与发展之机。然而到了西汉后期的元、成、哀、平之时,因统治阶级腐败,社会矛盾加深,赋役剥削不断加重,故自耕农经济重新面临危机。这方面的记载甚多,贡禹、匡衡等人,都有过论述。史云:
农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摔草杷土,手足胼胝, 已奉租谷,又出稿税,乡部私求,不可胜供。故民弃本逐末, 耕者不能半。③
今关东连年饥馑,百姓困乏,或至相食,此皆生于赋敛多, 民所供者大,而吏安集不称之故也。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盐铁论·未通》。 ②《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 ③《汉书》卷七十二《贡禹传》。 ④《汉书》卷八十一《匡衡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那个时候,"阴阳不和,水旱为灾";"县官重责,更赋租税";"贪吏并公,受取不已";"豪强大姓,蚕食无厌";"苛吏徭役,失农桑时"。①这些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王莽专权时期,自耕农更是每况愈下。《汉书·两龚传>说:当时的政局是,"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王莽不断"增重赋敛,刻剥百姓",②结果"民愈贫困","内郡愁于征发,民弃城郭,流亡为盗贼"。③
由此可见,自耕农的某些优越地位是暂时的、相对的。相反,他们表现出了极不稳定,极其脆弱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自耕农小块土地的转移和丧失十分严重。
土地是中国古代最基本、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汉代自耕农的小块土地,却往往成为贵族、官僚和豪民地主兼并的主要对象。我们从《史记>、《汉书>中看到,自西汉中、后期起,随着土地兼并的进行,当时贵族、官僚和豪富"买田宅"、"侵夺民田"者,史不绝书。灌夫"家累数千万……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④淮南王刘安的妻子儿女"擅国权,侵夺民田";衡山王刘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