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林,大陆为薮,魏郡好杏,常山好梨,房子好chī@(15),河内好稻,真定好稷,中山好栗,地产不为无珍也。"杨晨《三国会要》卷6《方域》引何晏《冀州论》云:"清河缣总,房子好chī@(15),安平好枣,真正好梨,共汲好漆。"(注:《初学记》卷8 《河东道》引卢毓《冀州论》:"冀州,天下之上国也,尚书何平叔、邓玄茂谓其土产无珍。"而《三国会要》所引何晏言,则是与卢毓所说相左,未知其故何在?《太平御览》卷447,何晏《冀州论》不见有上引文句。未知杨晨所录出自何书,姑录以志疑。)何与卢基本上是同时人,所言冀州产品种类与产地互有异同。概乎言之是粮食、果品与丝绵三大类,都是冀州的著名农产品。
《晋书》卷51记阳平元城(河北馆陶南)人束皙在"太康中,郡界大旱"时,为邑人祈雨,三日而雨下。邑人歌唱说:"束先生,通神明,请天三日甘雨零。我黍以育,我稷以生。"逼真地说明了雨水对粮食作物生长的决定性作用。《晋书·五行志》记太康六年(285年)三月,青、梁、幽、冀郡国旱。八年四月,冀州旱。永宁元年(301年),自夏及秋,青、徐、幽、并四州旱。咸宁二年(276年)八月, 冀州平原、安平、并州上党、兖州泰山四郡霜,害三豆。太康五年七月,冀州中山、兖州东平雨雹,伤秋稼。可见,河北大地主要粮食作物有麦、黍、粟、豆等。各种自然灾害对它们的伤害极大。
魏晋时,河北诸郡荒废地众多。右北平无终(今蓟县)人田畴率宗族附从数百人,在徐无山(河北遵化东)"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他自订章程二十余条,让大众执行,"耕而后食,人民化从"。数千户居民垦殖了的山田必是不少。曹魏在广平郡列人(河北肥乡北)置有典农,共地应设置了相当规模的屯田。曹魏渔阳太守张平的儿子张华是范阳方城(河北固安)人,"少孤贫,自牧羊"。(注:《三国志》卷11《田畴传》;又卷29《管辂传》。《晋书》卷36《张华传》。)可证其地牧草丰美,是适宜放牧的良地。西晋中期,王浚先后在幽、冀任职,为政苛暴,"广占山泽,引水灌田,渍陷冢墓,调发殷繁,下不堪命"。建兴元年(313年),幽州洪灾, "人不粒食,浚积粟百万,不能赡恤"。(注:《晋书》卷39《王浚传》;又卷104《石勒载记》。《通鉴》卷89愍帝建兴二年(314)正月。)石勒乘机一举将他擒杀。人不粒食是征调过重的恶果,积粟百万乃是幽、冀大地旱作农业的结晶。
西晋建国,大封同姓诸侯王,自有其领地与军队。亲王出镇,综领军政民事大权。惠帝时,汝南王司马亮掌权,诸王(赵王伦、楚王玮、齐王jiǒng@(16)、河间王yóng@(17)、东海王越、成都王颖、长沙王yì@(18))纷纷卷入混战,河南与关中破坏最重,河北有不少地域残破,民众被杀者万计。混战中,诸王甚至勾引少数族贵族参战,诸胡由是得以轻易进入内地,疯狂从事反晋战争。
十六国混乱时期,华北民众沿用汉代曾在边塞出现的自卫性坞堡组织,纷纷以宗族为核心,选择险要且可耕种之地建立坞堡,艰难地进行且战且耕。羯人石勒起兵后,不时攻取坞堡,"税其义谷,以供军士",还用以充实都城襄国(河北邢台市)。后赵竟至从坞堡掠夺粮食,反映其时社会上的粮食严重缺乏。
后赵盛世,统一了华北东部,南以淮水与东晋为界。早在晋永嘉四年(310年)五月,"地震。幽、并、司、冀、秦、雍等六州大蝗, 食草木牛马毛皆尽"。建兴五年(317年)"秋七月,大旱,司、冀、 青、雍等四州蝗,石勒亦兢取百姓禾,时人谓之胡蝗。(注:《晋书》卷5《怀帝纪》,又《愍帝纪》。《艺文类聚》卷100《灾异部·蝗》引《晋阳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司、冀、青、幽四州均在黄淮海区。由此可知,自然灾害与人祸驱使大河南北生产败坏至极点。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后赵是十六国中比较关注农作的政权。《晋书》卷104记建兴元年(313年),石勒攻占邺,以桃豹为魏郡太守,"司、冀渐宁,人始租赋"。司、冀为后赵所冀州领十六郡,包括今河北大部及山东的部分地区。人始租赋,是指后赵在上述地域开始征租,反映海河平原诸地存在一定生产。"襄国大饥,谷二升,值银二斤,肉一斤,值银一两","时大蝗,中山、常山尤甚"。粮食匮乏,价格自然上扬。"勒以幽、冀渐平,始下州郡阅实人户,户赀二匹,租二斛"。(注:《晋书》卷104,卷105。)就户租二斛而言,如果依西晋课田令,每丁以五十亩计算,后赵在河北征租数与曹魏相同,比西晋时较轻。
户赀二匹,反映后赵境内桑蚕业有一定成绩,史书一再记后赵派使循行州郡,劝课农桑,"农桑最修者赐爵五大夫"。五大夫是秦汉时爵名之一,爵五大夫可免一家徭役,汉以后,爵制已经变质,后赵对努力农桑者赐爵五大夫,乃是一种荣誉。石勒营建邺宫,廷尉续咸上书切谏,他立即下令停作,"赐咸绢百匹,稻百斛"。(注:《晋书》卷104,卷105。)表明后赵政府确是征收了大批绢帛,一次赐臣僚稻谷百石,必是后赵所据两河境内存在稻产区。《异范》卷6 记"河间沐坚字壁强石勒时监作水田,御下苛虐。"即是在河北种稻的明显事例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