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44《宇文福传》。《北史》卷25。《通鉴》卷139,建武元年(484年)十一月。)《魏书·食货志》载, "高祖复以河阳为牧场,恒置戎马十万匹,以拟京师军警之备。每岁自河西徙牧于并州,以渐南转,欲其习水土而死伤也"。河南地区原是汉代重要粮蚕基地,北魏竟置牧场于此,将它斥为历史倒退是有理由的。但也可以作另外思考。河阳牧场的畜源来自代地,或从河西经并州中转至此,畜养结果良好。实践表明,河阳地兼宜农牧,颇有历史渊源。汉武帝时,河内太守王温舒"令郡具私马五十疋为驿"。(注:《汉书》卷90。)显见西汉时,河内郡人养私马已是不少。《三国志》卷28《王凌传》注引《魏略》云:"白马河(今滑县东南)出妖马,夜过官牧地鸣呼,众马皆应。"同书卷24记魏明帝时高堂隆上疏称,以禁苑地养鹿。"禁地广轮亘千余里","荥阳左右周数百里,岁略不收"。说明曹魏时,河内存在官牧与禁苑,占地很不少。西晋初,大议兴农,束皙上书云,司州十郡,"土狭人繁,三魏尤甚,而猪羊马牧,布其境内,宜悉破废,以供无业"。说明西晋盛世,河内等地也存在官牧,为了振兴农业,束皙主张徙马于冀北,羊牧于清河、渤海,猪牧于巨鹿。《晋书》卷106 记石虎将自灵昌津(河南淇县)南至荥阳,东极阳都(山东沂南)划为打猎区,这当然是反动的。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诸地大多也在今海河平原境内。因此,北魏政府出于军政需要,置牧河阳,牧场顺延至北齐时尚存,这也并非是偶然的,不必为此厚非。束皙提议将河内诸牧地给众多游食者种植,亦可证明其地是可耕可牧,"此地利之可致者也"。所言甚是。迁洛后,李坚为太仆卿,检校牧产,多有滋息。宣武帝时,太仆卿杨椿"招引细人,盗种牧田三百国十顷"。都是很有可能包括了河阳牧地的。
最后,无妨概括说,汉末社会动乱,曹操战败袁绍,据有河北,由此得以南下壮大实力,创建曹魏政权。自此以至南北朝对峙,不少在华北立国政权,都很重视河北地域。北魏对它尤为倚重,所谓"国之资储,唯藉河北",用以对抗南朝。因此,几百年混乱期间,海河平原的农牧业生产较多地受到重视,得以在两汉原有基点上向前发展。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钅右加矍 @②原字为土右加尧 @③原字为土右加角 @④原字为合下加弄的下半部 @⑤原字为马右加录 @⑥原字为亻右加及 @⑦原字为艹下加甾 @⑧原字为禾右加畜 @⑨原字为亻右加携的右部 @⑩原字为氵右加姊的右部 @(11)原字为礻右加右 @(12)原字为王右加旬 @(13)原字为索右加殳 @(14)原字为土右加曷 @(15)原字为纟右加希 @(16)原字为商字去掉上部 @(17)原字为禺右加页 @(18)原字为爻的上部 @(19)原字为日右加韦的繁体 @(20)原字为纟右加壬 @(21)原字为纟右加川 @(22)原字为衤右加发的繁体 @(23)原字为纟右加温的右部 @(24)原字为茜的繁体 @(25)原字为门内加干 @(26)原字为灌的右部 @(27)原字为禾右加亢 @(28)原字为艹下加修把彡换成月 @(29)原字为日右加杨的繁体字的右部 @(30)原字为禾右加更 @(31)原字为禾右加余 @(32)原字为氵右加夸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