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至40余家,所发茶票逐年增加,每年经销的茶叶多达数百万斤。[49] 据不完全统计,光绪八年(1882年),第2案茶票的发行量为402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第8案茶票的发行量增加到628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第11案茶票的发行量增加至1,855张。[50] 这一年,仅新泰和、魁泰通等8家陕西帮茶号就领取茶票320张,计茶128万斤左右。其中新泰和一家就承领茶票82张,计茶32·8万斤;魁泰通承领茶票44张,领茶17·6万斤。[51] 原来的西柜的商号魁泰通,在与东柜茶号合伙经营的10余年内,迅速兴盛起来,重新变成了独立经营的茶号。再如南柜的乾益升、天泰运等茶号,在新疆地区颇负盛名,[52] 到民国初年,天泰运的副茶已经畅销西北各地了。[53]
清末民初西北地区作为茶叶出口的重要通道,将华茶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西亚和俄罗斯进行销售。早在左宗棠督理陕甘政务时,俄国人索思诺福齐等人就曾经来到兰州,向左宗棠请求在西北地区通商。当时他们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将湖南茶和湖北茶运送至俄罗斯。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同意经兰州、嘉峪关,沿着古代丝绸之路故道将茶叶销售至俄国。光绪八年(1882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与俄国先后订立了《伊犁条约》、《俄商借道伊、塔运茶出口章程》等。这样,大量茶叶通过西北地区而运送至俄国。据统计,当时俄国所需的华茶竟占其用茶量的1/3左右。[54] 这对于地广人稀的俄国来说,华茶市场是十分广阔的,其前景非常光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南茶北销的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外经济的交流。所以有人评价左宗棠整顿甘肃茶务时指出:
左氏引案之制,始于公历一八七五年,废于一九四二年,其间,凡经六十余年,此种制度施行以来,乃挽回咸(丰)同(治)(1851~1874年)年间西北茶销停滞之全局,亦即奠定六十年来西北边销之基础也。[55]
今天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北洋军阀和民国初年,中央政府对于地方势力的控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对于西北地区的茶销业只能是任由地方政府自己进行,实际上所能做到的只是对茶税的征收而已。因此,这一时期,政府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对税收的管理上,而不是对茶销业本身的控制上。这种将西北茶销业纳入市场运行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北地区茶销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1942年4月,国民党政府正式颁布了《茶额统税征收暂行章程》,茶叶也被列入征收统税的商品之一。按此规定,所有国内外运销茶叶,不论品种和质量,一律从价征税15%,凡是完纳税课的茶类,可以自由运销各地,不再重征。[56] 从此,包括兰州地区在内的西北茶销业,一反统制而完全成为自由贸易了。[57] 这样,包括兰州地区在内的西北地区的茶叶贸易出现了新的局面。 注释
[]1 ·《清史稿》卷124《食货志五·茶法》。 [2] ·《明史》卷80《食货志四·茶法》:明代“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 [3] ·《续文献通考》卷26《征榷·茶》。 [4] ·(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95《户部九·茶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影印版下册,第1247页。参见刘淼:《明代茶叶经济研究·前言》,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 ·(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95《户部九·茶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影印版下册,第1246~1251页。 [6] ·《明史》卷80《食货志四·茶法》;《续文献通考》卷22《征榷五·榷茶》。参见刘淼:《明代茶叶经济研究》第47页,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 ·《杨一清集》上册《关中奏议》卷3《为修复茶马旧制以抚驭番夷安靖地方事》第二疏,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87页。 [8] ·《明太祖洪武实录》卷70“洪武四年十二月庚寅”条。《续文献通考》卷22《征榷五·榷茶》。 [9] ·《明宣宗宣德实录》卷70“宣德五年(1430年)九月丁卯”条。 [10] ·《续文献通考》卷26《征榷·茶》;《明会典》卷37《茶课》;《明史》卷80《食货志四·茶法》。 [11] ·《杨一清集》上册《关中奏议》卷3《为修复茶马旧制以抚驭边人安靖地方事》,第84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12] ·《明经世文编》卷115杨一清:《杨石淙文集》卷2《计开》。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版第1077页。 [13] ·《杨一清集》上册《关中奏议》卷3《为修复茶马旧制以抚驭边人安靖地方事》第二疏,第84~85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14] 《续文献通考》卷26《征榷·茶》;《明史》卷80《食货志四·茶法》。 [15] ·郭孟良:《明代茶引制度初论――明代茶法研究之四》,《中州学刊》1991年第3期。 [16] ·《明经世文编》卷149王廷相:《王氏家藏集》卷2《严茶(蜀茶)》,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版第1490页。 [17] ·参见刘淼:《明代茶业经济研究》第18页,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 ·《明太祖洪武实录》卷251“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月壬午”条。 [19] ·《明太祖洪武实录》卷72“洪武五年(1371年)二月乙巳”条;《明会典》卷37《茶课》。 [20] ·《明太祖洪武实录》卷254“洪武三十年(1397年)秋七月辛酉”条。 [21] ·《明宣宗宣德实录》卷70“宣德五年(1430年)九月丁未”条。 [22] ·(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