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字体: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2:23   点击数:[]    

县课茶定额为1,307斤,石泉县课茶定额是192斤,共计课茶额26,287斤。杨一清实地逐一进行核实后认为,金州应该增加课茶3,872斤,西乡县应该增加课茶5,651斤,汉阴县应该增加课茶额723斤,石泉县应该增加课茶数660斤,共计增加课茶额10,915斤。[11]

如果将定额课茶与应该增加的课茶额两项加起来,汉中地区的茶课不过37,200斤左右,这与上面所举汉中地区早在明初就有茶地45顷72亩及864,058株茶树不成比例,茶叶数量与西北茶马司互市所需茶引数更是相差甚远。据杨一清估计,汉中地区所提供的茶叶只能获得数百匹马,至多千匹而已。

对此,不应只视为明代后期汉中地区茶叶产量锐减的事实,而是说明茶叶走私的严重程度,或者说民间茶叶贸易的兴起,严重影响了政府正常的课茶在这里的实施。汉中地区的茶叶在明代中后期大部分被私商贩购买用于茶叶走私,这是杨一清非常清楚的事实:“汉中一府,岁课不及三万,而商贩私鬻至百余万以为常”。因此汉中“官课岁用不过十之一二,其余俱为商贩私鬻之”,已经不成为什么秘密了。[12]

据史书记载,早在成化(1465~1487年)年间以后,各省百姓逃往汉中地区的人数已经不少,他们“聚集栽植茶株数多,已经节次编入版籍。州、县里分,俱各增添,户口日繁,茶园加增,不知几处”。这与明代初年汉中地区“人民户口不多,茶园亦少”的情形形成了强烈对照。[13] 茶树和茶农均不断增加,而课茶榷反而减少,是明代中后期汉中地区的一个特殊现象,这反映了官府对茶叶控制的松弛,而民间茶马互市却日益繁荣。

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陕西汉中地区开茶之际,令“商人报中”,每年运茶达80万斤之多。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户部因陕西震灾,边饷告急,国用严重亏空,上言称过去正额茶马互市外,实行开中,有至500万斤的记录,后来仅仅限定在80万斤,再加上走私茶叶共90万斤。在特殊情况下,应由巡茶御史召商多中茶。御史杨美益则认为,召商中茶只能限定在90万斤以内,如果太多,必然影响正常的茶马互市。但是户部坚持认为,国库空虚,参照弘治六年(1493年)的情况,在正常的茶马互市茶叶支出外,仍开茶100万斤,将其运往边镇,以备军饷。户部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首肯。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御史潘一桂上言称:近来召商中茶,滞留的茶叶多达100万斤,现在应该将中茶数额限定在50~60万斤以内,并以550人为准。中央政府批准了潘一桂的意见。[14]

从这里可以看出,汉中地区茶叶数量比较充足,改为召商中茶后,其潜力进一步发掘出来。而官茶的囤积,说明官商在商品经济中的腐朽和应对能力差,正好反映了民间商人在茶马互市中的竞争力强,官商在这一方面远远不是民间商人的竞争对手。

实际上,上面所列举的事实和数字只是就官府直接控制的茶叶而言,而官府控制茶叶数量的减少,则意味着民间商人活动的活跃,从整体上看,汉中地区用于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茶马互市的茶叶总量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中波动。总之,汉中地区是西北民族贸易中茶叶的最基本来源地。

(二)四川地区

西南的四川地区,也是明代西北茶马互市中茶源基地之一,相对而言,四川茶区与西北茶马互市地点的距离虽然较汉中地区远,但却较南方地区近得多,因此,四川地区的茶叶在茶马互市中有着相当的竞争力。

四川地区产茶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先秦以来,四川地区就一直是全国的又一经济的中心,唐代人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排序为“扬一益二”,四川地区的经济地位由此可见。尤其唐代茶叶饮料盛行、西北茶马贸易崛起以来,“川茶”或“蜀茶”、“巴茶”的地位不断提高,川茶或蜀茶、巴茶也就成为历代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产茶地区。

唐代以降,东南地区茶叶经济迅速发展,与传统茶叶产区四川并驾齐驱甚至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形成了两大茶叶经济中心。

由于四川毗邻西北地区,所以政府控制川茶有特殊之处,茶法体制也就相应地出现了二元化趋向。[15] 早在唐代,中央政府就对川茶进行榷税。宋代在成都设置茶场,政府购买茶叶,作为熙河地区买马的基本费用。建炎(1127~1130年)以后,罢成都茶场,而以买马二务取而代之,其中一买马务主要在成都地区购买川马。元朝在成都榷茶后,于京兆、巩昌(今甘肃陇西一带)地区设置专门机构发卖,以获其利。[16]

明代川茶的种类进一步增加,计有“剪刀粗叶”、“芽茶”、“乌茶”、“叶茶”等种类,“川茶”成为明代西南地区的茶业大宗,[17] 。明代川茶在西北地区茶马互市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正如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敕兵部所言,“巴茶自国初征收,累年与西番易马”。[18]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明王朝设置四川茶盐都转运司,由该机构负责将巴茶先运至汉中(今陕西境内),再运到秦州(今甘肃境内)。

四川地区所产茶叶在明代称为“巴茶”,计有477处,政府统计到的茶树2,386,900余株,茶户315。按户部规定,每10株官取1株,征茶2两,官府征收的实物为10%;无主茶园,令人种植,官府收取80%的实物。[19] 这样,官府一年所得巴茶储存在有关部门,主要用于与西北、西南地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明中后期市民文学中的价值变异与消费观念

  • 下一篇文章:试论汉代农业领域中的商品生产问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