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主的研究      ★★★ 【字体: 】  
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主的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8:54   点击数:[]    

另外,跨圈移动速度也很快,牛、羊和马的速度分别为40-60 Km/天,40-50 Km/天,80-100 Km/天,几倍于平常[74] 。在这种情况下,牲畜免不了受损失,但为了尽速离开灾区,快速是必要的。

但在传统的蒙古社会里,旗界限制着灾害时移牧,因为一般灾害远远超过旗界的范围。尽管清政府也规定游牧民可移住他旗,但须向中央政府提出申请,但仍为移牧制造了障碍。康熙十九年规定:“蒙古札萨克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有因本旗地方无草,欲移住相近旗分及卡伦内者,于七月内来请,由院季官踏勘,勘实准行。若所居地方生草茂盛,甚于所请之处者,将妄请之札萨克议处,至他月来请者,概不准”[75] 。长期的封闭影响了民族性格,能征惯战的蒙古族游牧民开始变得越来越象安土重迁的汉族农民。库仑附近纳来哈河流域的一个牧场,19世纪80年代,连续几年大雪,当地的牧民中一开始曾有人曾想迁往处,但旗里的人因习惯了放牧环境,都坚决反对。1889年,此地又遭灾,他们才向办事大臣请求到库仑的西南的一个地方去放牧,办事大臣尽管同意,仍做了相对的限制。以后,这一部落的游牧民又回到纳来河谷放牧[76] 。由于各旗之间的封闭政策,灾害时的大移牧在清代是很难实现的。

长距离移牧实际上到了1949年后才得到了解决。1964年,锡林郭勒盟的部分受灾地区在盟一级的调控下,实现了千里移牧。新华社引一位老大娘的话说:“如果在解放前,封建王公各霸一方,我们到那里连个站脚的地方也不会给你”[77] 。外蒙古革命前的游牧界限也很严,经过特别许可才可以越旗游牧。革命以后,土地属于共和国,行政的机构变成了盟、区、村,游牧界限基本上取缔[78] 。

关于灾害救济,清政府往往只是令同盟内的牧民相互协济养瞻[79] ,有时也直接施赈。在康熙时代,在临近蒙古的地区设立了一些较大的粮仓。但粮食救济只能解决人的饥饿,不能保住牲畜。所以,还是蒙人间的救助更有效。乾隆五十五年,喀尔喀戈壁数旗无雨,王公贵族将当年的实物税及私人牧畜散给属下穷人,同时令富有的台吉、官兵相互赈济,清政府令被旱各旗均照此办理[80] 。实际上,将大畜群分散是应付灾害的一种方法,因为这种可以将牲畜在更广泛的地区内,减少风险。

当然,游牧民族对灾害的另一反应就是通过战争向外扩张,特别是向农业区扩张。游牧民族活动频繁,内侵加剧的历史时期往往就是在气候寒冷期。这时期雪灾较多,冬营地的牧草被覆盖,游牧民为了转移生态压力,向南扩张。

3.农牧分割与封闭

蒙族的牧民,在传统时期大部分不从事农业和其它产业,终年在草原上打转转。世界其它地区的游牧民多农牧兼营,且农牧杂居,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牧互补。农耕民与游牧民,生态上存在着极大的互补性。畜群定期地到农业区,不但可以使游牧人不得到相对廉价的粮食,农耕民族得到廉价的肉、奶类食品,实行营养的互补。生产上也有互补性,农区休闲地的杂草和作物桔杆可以作畜群的饲料,而牲畜遗留于地上的粪便可以培肥地力,15-16世纪,欧洲地中海地区的游牧民便赶着牧群到农区,实现农业与游牧业的互补[81] 。

在中国,长期的民族头争形成农区与牧区的对立、分割局面。汉民族与蒙古族反复进行着拉锯战,连互市都很难。汉兵在加强长城防务的同时,还在沿长城一线的草原上烧荒,破坏游牧业的生产基础,以防止蒙古兵南下。游牧民的每次进攻,也为农业区带来灾害,民族对立使农业和游牧业都遭受损失[82] 。清代的大一统使局面相对宽松,但清王朝的蒙汉分离政策仍使农牧分割。清末民国时期,实行放垦,但这时已是农业排斥游牧业,而真正的生态互补是游牧民进入农区,而不是农民到游牧区破坏草原。
六.问题的探讨

蒙族的生态——社会复合,与世界其他游牧民族相比,为什么特别落后呢?中东的游牧民往往与农业甚至灌溉农业相结合;欧洲的游牧民自中世纪以来就进入非常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阶段,且与农耕民之间形成生态与经济的互补;俄罗斯的游牧民自清末开始就进入蒙古草原,他们的生产、生活形态远远高于蒙古游牧民。近代蒙古草原的游牧民在汉人北进的形势下迅速瓦解,许多南部的游牧民由于不适应已经发生了的变化而不得不向北退却,这种状况与蒙元时代大相径庭,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对世界各地区的技术和文化有着相当强的吸收能力,为什么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究其原因,这是由14世纪以后蒙古的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的。

清政府对蒙古草原推行了二项重大政策,一项是喇嘛教政策,醉生梦死的文化和由此引起的大量寄生人口造成发展动力的衰退,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另一项政策也起到了弱化蒙古的效果,这就是旗界封闭制度。严格的游牧界限强化了草原民族的生态封闭性,而这一点恰恰与游牧社会的生产力要求不相符合。在成吉思汗的时代,游牧界限在战争中不断地变化,游牧民也处于大区域的流动中,不断地接受到新的信息,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相对开放。蒙古帝国建立后,在实现小规模游牧的基础上缩小了游牧范围,尽管有利于草原的利用,但固定化加强了生态系统的封闭。这种趋势在清王朝的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清代以来东北草原的开发及其生态环境代价

  • 下一篇文章:西方农业起源研究理论综述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主的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主的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