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主的研究      ★★★ 【字体: 】  
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主的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8:54   点击数:[]    

中有固定。这种周期性循环运动的重迭,是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草原利用。

五.游牧圈与地缘社会

1.佐领与游牧圈

清代基层蒙古游牧社会是旗界与游牧圈的统一。与汉民族的基层社会那种层层分割,层层独立,条条块块的社会结构不一样,草原区的旗界是固定的,旗内冬、夏营地是分区也是固定的,但佐领集团却是流动交错的。“初设蒙旗各官时,尚属游牧之旧,故按人丁多寡,编成佐领,设一甲喇章京,及图萨拉克齐等官,往往甲佐领下之人,杂居于乙佐领之下,盖因本逐水草而居,人无定处故也”[63] 。

也有在佐领以下形成游牧集团或游牧圈的。西新巴尔虎旗正黄旗第一佐领就分为3个游牧集团,分别有27户,184人;28户,131人;39户,270人;第二佐有2个游牧集团,分别为16户,94人;18户,112人;第三佐为20户,123人,则以佐领为单位游牧。可见,这一地区游牧集团的规模相对固定在20-40户之间。也有在佐领以上形成游牧圈的,甚至整个次级旗都在一个游牧圈内。西新巴尔虎旗下的厢红旗第二佐和第三佐共有一个游牧路径,这二个佐共有123户;厢监旗共有三个佐,但放牧圈应基本上一致,五个地点的牧户统计表明,三佐的牧户与畜群完全相杂,共有牧户324户。正红旗整旗共有100户,也只有一个游牧圈[64] 。

尽管一个旗的阿寅勒在游牧时可能分散的,且与其它游牧集团相错。但在社会关系上,佐领对基层的阿寅勒游牧单位在生产上有着积极的领导意义。“满洲国”时期,索伦旗内的布尔亚特人,每个基层阿寅勒设阿寅勒长,类似家长。每年冬营准备前,各阿寅勒长要到佐领处开会,商量生产事宜,特别是每户刈草地的划分问题[65] 。

外蒙地区的浩特组织要比内蒙的游牧阿寅勒规模大,通常由3-7个游牧家族形成。浩特内的游牧户不但在同一个游牧圈,而且共同扎营,生产中互助合作。浩特的结合有多种形式。有的是由一个较大的游牧家族,或者亲戚组成;有的以亲近的朋友组成;有的是经验丰富者与无经验者的组合,目的是为年轻人提高游牧技术。当然,还有按贫富组合的。富户牲畜多,需贫户出劳力帮助,王公和富户由于拥有较多的大家畜和大车等物资,在移营时可以为贫户提供帮助。从放牧项目上,小家畜一般个体牧户单独放牧,马的放牧需要较高的技术,往往几家合牧,但在自愿意的基础上进行[66] 。

游牧社会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却比农业村落更强,关健在于牧地的共同使用性质。共公牧地涉及到集团内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成为是蒙古部落间斗争最主要的导火索。但在一些地区,在长期的适应使各族各部落间达成一定的默契。在额尔古纳河与海拉尔河地区,来自南方的蒙古人和来自东方的索伦人在此游牧,一般来讲,索伦人以海拉尔河的上游为夏牧场,蒙古人以莫勒格尔地区为冬牧场,当蒙古人南迁时,索伦人才在这一地区填空[67] 。可见,长期的习惯起到了很大协调作用。

2.灾害时的跨圈移动

冬营地的灾害主要是“黑白”二灾,无雪导致吃水困难,多雪覆盖则导致牲畜吃草困难。缺水草场1个月无积雪就有轻黑灾,2个月无积雪即达中等程度的黑灾,2个月以上则为重黑灾。现在,锡林郭盟每10年中6~8年有黑灾。至于白灾,大雪时积雪可达1-2尺厚。道光十八年,伊犁、察哈尔等部被雪被瘟,牲畜死亡2万多[68] 。光绪二十八年和民国三年的大雪灾都造成大量牲畜死亡[69] 。在内蒙古中部,1925年的雪灾时的牲畜死亡率为30-50%[70] 。1943年,呼伦贝尔盟的东西新巴虎尔旗遭受风雪之害,按1936年的数字分析,马的损失率为30.7%;牛为56.9%;羊为45.7%[71] 。

农业种植业在遭灾之后,第二年便可恢复过来,但游牧业一但遭灾,畜群很难在1-2年,甚至几年内恢复过来。在这种情况下,游牧民一般要在灾害时期实行移牧躲避。这种大移动超过了一个游牧单位平常活动的大游牧圈范围。大移动多发生于旗内,有时也越旗界。在呼伦贝尔盟东新巴虎尔旗,1923年和1930年冬期就形成2次大移动,移动发生在霍因古儿河流域。1923年牛群和羊群的毙死率达10-25%,有时半数家畜处于大移动状态。1930年,融雪前出现冻灾,马群的毙死率达15%,牛、骆和羊群的毙死率达25-50%,才这种情况下才出现了大移动[72] 。

在中西部蒙古草原,旱灾为害为甚,这种灾害便发生于夏季牧场。50年代阿拉善旗第五苏木巴音诺尔公巴嘎的牧民聂有义这样回忆起1900年的全旗大旱:“富户有500——700只羊的,死的只剩下20——30只了;中等人家有100左右只羊的,剩下5——6只;100只驼的人家,剩下20——30只了”。在旱灾中,各种牲畜的抗旱能力不一样,山羊的能力比绵羊强,而骆驼的抗旱能力又比羊强,有的人家只剩下山羊。为求生存,牧民不得不走“敖特尔”。按当地的说法,牧民在自已的冬、夏营地之间移动不算走“敖特尔”,只有夏营地的草场不足,而冬营地的草又要保护起来过冬,这时的远距离游牧才叫走“敖特尔”。实际上就是跨圈移动。大灾之年走“敖特尔”可以使牲畜少受损失。1904年大旱,巴音诺尔公巴嘎地区牧民郝拉吉歹家里的300头羊只剩下60只羊。迫不得已走“敖特尔”,虽然只走出200多里,却保住了羊群[73]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清代以来东北草原的开发及其生态环境代价

  • 下一篇文章:西方农业起源研究理论综述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主的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主的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