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给十户长定场所[18] 。由于千户与过去的古列延相当,古列延时代的游牧范围自然随着游牧范围的细划分而失效了,大规模游牧也随之不存在。但这时期小规模游牧由于游牧范围的过小,反而不利于游牧,因为灾害条件下要长距离游牧才能减少损害,这种情况愈到后期愈加严重[19] 。
小规模游牧单位和形式是阿寅勒,由家族集团构成,但单个家庭也可成为一个游牧阿寅勒[20] 。阿寅勒的个体游牧形态一直保持到现代,不但是蒙古族的放牧形式,也是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草原游牧区广泛存在的放牧形式。在新疆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游牧民儿子的毡房靠近父母,转移牧场时一同搬迁,经过几代,就形成一个当地人叫“阿吾勒”的游牧集团[21] 。
2.旗界与游牧界限
明代,蒙古草原又动乱不休,聚落游牧再兴,这时的聚落游牧叫豁利牙。与古列延的不同,这时的聚落游牧已不单是近亲血族的屯营。在西部准噶尔一带,兀鲁思之下是鄂托克,鄂托克可能吸收不同氏族的阿寅勒参加,人数和牲畜数应该很多,形成一个游牧的地缘结合体,提供数百至一千军队。以家族集团形成的称爱马克[22] 。尽管如此,游牧社会仍避免这种方式,在蒙古草原的东部,聚落游牧实际上没有再兴[23] 。
大一统的清代给蒙古草原重新带来和平,小规模游牧重新普遍。但清代的游牧界限开始更加严格,这就是旗界,到近代一直保存着。清太宗时就对犯禁者追究区域首领责任,对旗长、王公和台吉等罚俸一年[24] 。天聪年间,奈曼、扎鲁特部落的几个贝勒“私越软定地界驻牧。诸贝勒自行定议,请各罚马百驼十,上从宽,止各罚马一”[25] 。
民国时期,以旗界为标志的游牧界限在内蒙纯牧区依然存在,但在半农半牧区已不甚严格。札鲁特旗的调查表明,由于旗公署只按牲畜的头数向牧民收税,畜牧权与游牧界限已不被重视,邻近的蒙民可以越界放牧。但在其相邻的阿尔科尔沁旗,游牧权依然存在,外旗人如要在本旗放牧,须经旗长同意才能取得一定期限的放牧权,期限一过,放牧权自动取消[26] 。在内蒙古中部,牧民如果要向外输送牲畜而通过某旗,首先要向旗长申请带有路条性质的证明,汉人在押送牲畜时也须向通过地的旗长申请,得到充许后,方可通行。一般不许多停留,如果多停留的话,汉人与外旗人都要缴税,汉人的科税是外旗蒙人的5倍[27] 。在察哈尔,清时期旗内分弦,弦是次于旗一级的游牧界限。到近代,大部分弦的界限已经不清。只是在正白旗,未经充许,不得到他弦内放牧[28] 。
游牧路径和游牧界限的标志物是鄂博,在平原游牧区,约12-13里有一鄂博。鄂博的构造简单,堆土成丘,丘上固定一柳枝丛。其功能多种多样,为了标志水源,湖边,泉边也立有鄂博。但许多功能带有社会性,游牧路径本身就体现着游牧界限的权威,鄂博甚至用以划分国界,体现着国家权利。俄国与清朝划定边界时以鄂博为标准,“满洲国”与外蒙古的边境,一开始也以鄂博为标准。另外,鄂博还有祭神的功能[29] 。
3.旗内放牧权
尽管牧地名义上属于王公,但对游牧民而言,旗内的牧地实际上即是共公地。相对开放,同旗内各部落往往也相杂混牧。但有关民国时期的调查表明,旗内牧场的游牧范围的权利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民国时期札赉特旗的音德尔屯的调查表明,清末(距调查时间50-60年)时这个村周围有达200里的范围的连续牧地。只要头一年牧户在冬营地建造了畜圈,第二年便有优先使用权[30] 。到近代,农业内侵,游牧地可以出租获利。在这种利益驱动下,牧地也开始向私有化的方向发展。有的冬季牧场按家族指定位置,此种牧场甚至传给子孙。在分配牧场时,如发生纠纷,则由蒙古王公解决[31] 。
在西部的阿拉善旗,牧场由旗管理,王公无权出卖牧场,王府只是向牧民收税。牧民在各旗的范围内自由放牧,除冬营地外,春夏二季,不管在什么地方,一般牧民都可以随处放牧。但各牧户的住处和常牧之地相对固定,尽管外人可以到此放牧,也遵守习惯,为户主保留一块不放牧的区域。一般牧民在占有牧场时要以建成井、修圈、架包、盖房子为标志特别到后期,随着定居化的加强,盖房子成为占有草场的重要标志。但一般牧民是盖不起房子的。所以,上层牧民往往占有了最优越的草场。另外,少数与王府有联系的人物可能占有较好的草场。在一些地区,草场的固定已引起牧场的私有化。在第四苏木巴丹林巴嘎,1949年前共有102个草沟地,为四姓27户占有,已是代代相传,成了私有财产并可出租。总之,近代阿拉善旗的驻牧已很明显,只在旱灾时才外出长距离走“敖特尔”,表现出象呼伦贝尔地区那样的纯游牧特色。但家庭牧场的固定和私有化并没能引起生产的发展,以打井为例,一般牧民甚至反对别人到自已所在的草场范围内打井,尽管这里可能有更方便的打井条件,因为井多了,会招来新牧户,牲畜增多,原牧户的牲畜反而会有牧草不足之嫌[32] 。
从总体上看,除了半农半牧区之外,内蒙西部牧区存在着这种牧场的固定化和私有化的趋势,也就是定牧和驻牧的趋势,可能因为西部地区更干旱,水井和优良牧草资源更稀缺所致。 四.游牧圈与生态适应
1.移动与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