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在海拉尔河流域,冬营地在海拉尔河上流兴安岭山麓地方[4] 。冬、夏营地的划分也不都是南北向的,在冬营地牧草质量得以保证的条件下,夏营地的水源条件有时也决定着牧场的划分。在陈新巴尔虎旗,西半部水源条件较差,不适合作夏营地,但草原的产量和质量都不低于东部,又由于冬天牲畜啃雪,并不依赖水源,故西部为冬营地而东部为夏营地[5] 。
在同一营地内,许多地区采取不同牲畜不同区域放牧的方法,在索伦旗的夏营地,马的放牧在海拉尔河流域,牛在霍因古儿河流域,羊在乌尔逊河流域[6] 。这种草原利用的细分化,是游牧业发展的一种标志。
另外,当牧场划分为三季牧场或四季牧场时,春季牧场的要求与冬季牧场相似,秋季牧场则与夏季牧场稍有不同,与紧贴水源的夏牧场相比,秋牧场可选于开旷的平川、滩地或山前阶地,秋后牲畜的饮水次数减少,水源条件要求比夏季为低。
2. 营地与草原生态
营地的划分从草原生态角度上看是完全必要的。牲畜营养状态的周期性与草原生态变化是一致的,“春季雪融,则居低洼之乡。以就天然水草,草尽而去。年复一年,都于一定之境内,渐次转移,其倾全力以采索者,惟水与草。若至冬季,霏雪凝冰。低地早已不能得水,即草根亦被雪淹无遗,故必居山阳,冰足以资人之饮啖,草根之没于草者稍浅,家畜又赖以掘食。马牛羊所以至冬季而肉骨瘦露,免死为幸。且有迫饥寒而倒毙,相籍以视夏期之丰肥,不帝天渊”[7] 。冬天牧草枯萎,只有牧草生长季节未被破坏的草原才能在冬季提供一定的牧草,这就要求保护一定区域内的草原春、夏、秋三季里不受破坏,于是,便出现了牧场的划分。保护冬营地的举措一直受到重视,即使在夏季草原遭灾,牧民也不轻易到冬季牧场放牧。“满洲国”的西新巴尔虎旗由旗公署下文禁止秋天到冬营地游牧,为的就是保护冬营地牧草[6] 。
在外蒙古,选择营地时对草原的要求有二,一是看牧草是否充足,春季要求有有足够的青草,秋、冬季要有足够的枯草,另外,还要考虑是否有供牲畜补充食盐的盐类植物;二是驻牧地的卫生条件,驻牧地是否有疫病发生,是否已经被兽粪所污染[9] 。
冬营地不但要求植物枝叶保存良好,覆盖度大,植株高,还要求不易被雪埋。如芨芨草、羊草、针茅——蒿类、柠条——红砂——猪毛菜等类型的草地;春季草场要求萌发早;夏季草场要求生长快,种类多,草质柔软;秋季的牧草要求多汁、干枯较晚,结实丰富,如葱属、蒿属占优势的草地[10] 。从总体上看,冬营地的草原质量要远高于夏营地。在呼伦贝尔,夏营地一般为干燥荒原、半沙漠荒原、沙漠荒原或碱性荒原;而冬营地是干燥荒原、干燥草原和湿润草原[11] 。
牲畜在冬营地只是吃干草,不对草原的植被演替直接构成压力,而夏营地的放牧则直接对草原种类的植被演替构成影响,并在过牧化的条件下形成次生演替,使草原退化。尽管如此,游牧民还是更重视冬季草场保护,因为夏季牧草产量高,植被稍差也可满足需要。冬季草场是枯草,产量低,是畜群增长的制约因素。
为了适应草原的牲畜负载量,游牧民一般是分散而居,“蒙古人以牧畜为生业,故每户需广大地域,以村落之集居为不利,欲其营生容易,自然隔离而散居。一村落多至二十余家,家必在隔,近者一二里,远者数里、或十数里,为牧畜放牧不至抵触也”[12] 。康熙年间高士奇随皇帝在围场一带游猎时看到附近游牧人的情况是这样的:“大约塞外山川,远者数十里,近者十余里,互相绵亘。两山断处,谓之一沟,每沟所住蒙古,不过三两家,恐礙放牧也”[13] 。但在冬夏营地,由于牲畜负载量的差异,居住形成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在内蒙中部地区,许多游牧民只在初夏和初冬各移动1次,夏季的牧草产量高,人们在水源地区成小聚落居住,到冬季,为了适应冬营地枯草环境下较低的载畜量,人们只好山麓地区分散而居[14] 。
三.游牧界限与蒙古社会
1.游牧方式与游牧界限:清代以前的变化
早期的游牧民即要放牧,又要打仗,放牧的形式是聚落游牧,因为个人一旦脱离集体,很快就会遭到掠夺。这时期,蒙古包以环状形式排列,核心区是长老居住的地点,这种形式又称“古列延”。成吉思汗七世祖时,怯绿连河的蒙古人有70个古列延,每个古列延有1000账幕[15] 。很难说古列延的游牧方式千户人家一起行动的,也可能是在扎营,分散成小集团游牧。但无论如何,是一种聚落游牧,局部地区集中了较多的牧畜,易形成草原的局部过牧化,不利于提高产量。当游牧民族实现社会稳定之后,小规模游牧会马上会取而代之。
古列延时代的游牧范围在蒙古语中叫嫩秃黑,突厥语叫禹儿锡。塔塔儿部落有七万帐幕,“他们的游牧区、宿营站和禹儿惕的地点,均按氏族和分支[明确]规定,邻近乞台地地区[即汉地,指中国北方内地]边境”[16] 。彭大雅也指出:“其地自鞑主伪后太子公主亲族而下,各有疆界”[17] 。成吉思汗即汗位以后(1206年),蒙古人在千户规模上进一步细分,千户长下设百户长,十户长,并规定游牧界限。蒙古重要首领的驻牧地由皇帝指定,首领给千户长指定牧场,千户长给百户长定场所,百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