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主的研究      ★★★ 【字体: 】  
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主的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8:54   点击数:[]    

动频率

游牧移动是指从一个驻牧点到另一个驻牧点的移动,蒙古包也是游牧民适应游牧移动的产物。“包无固定之设备,其构造不等,视贫富而异,然能避风雨,解拆携行,流转最为便利”[33] 。古列延时代,移动的规模大,速度快。由于人数从多,引起对大车和幌车的需求,直到13世纪,幌车仍很盛行[34] 。鲁不鲁乞曾描述过蒙古富人或王公移动时的情况。“一个富有的蒙古人或鞑靼人有一、二百辆这样放置着箱子的车子。……因此,一个富有的蒙古人的斡耳朵看来象一座大的市镇,虽然住在里面的人很少”。“一个妇女可以赶二十或三十辆车子,因为哪里的土地是平坦的。她们把这些车子一辆接一辆地拴在一起,用牛或骆驼拉车。这个妇女坐在前面一辆车子上,赶着牛。而所有其余的车子也就在后面齐步跟着”[35] 。随着聚落游牧的消失,幌车和大规模移牧被小规模移动所代替。

蒙古人一年内的移动次数为移动频率。后滕十三雄认为,移动频率与牧草、水源、家畜种类和规模,以及与周边农业地区的关系有关[36] 。在内蒙地区,似乎草原条件愈好,移动次数愈多。察哈尔地区游牧民的移动次数为5~6回,锡林郭勒盟则达15~16回[37] ,而呼伦贝尔的东新巴尔虎旗平均达60-70回[38] 。这种频率分布起码受3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农业条件,南部地区农业成分大,定居性强,故游牧次数少[39] 。在锡盟和呼伦贝尔,游牧业是牧民生活的唯一来源,必须加强移动,才能广泛地利用草原,提高产量;第2个影响因素是畜群规模,符拉基米尔佐夫指出,畜群规模越大,移牧的次数越多[40] 。中部地区牧地少、牲畜少,故移动也少,呼伦贝尔草场好,畜群大,多移动才能满足需求。民国时期,两个新巴尔虎旗平均每户拥有的羊数达400-600头之多,马和牛的头数各达50-60头[41] ;第3个条件是冬营地的降雪条件,在东西苏尼特和察盟部分地区,夏天移动的次数与其它邻近地区相差不大,但由于冬季降雪的频繁,移动次数也增多,达10多次[42] 。

外蒙的情况与内蒙有所不同,草原生态条件与移动频率呈负相关的趋向。第1地带是杭爱草原,植被条件好,土著蒙古人有春、夏、秋、冬四季固定牧场,移动次数较少,一年只有4-10回。终年游牧圈内的最大距离,即直径为15-20公里,最少游牧距离为4-5公里;第2地带在外蒙中部,是森林草原向沙漠过渡的地带,植被稀疏,牧草量少,游牧频率为8-12回,游牧圈的直径达30公里,旱灾时可达200公里;第3地带是外蒙南部的戈壁沙漠地带,由于牧草更为缺乏,畜群只是小家畜和骆驼,游牧频率进一步增加,普通有10次左右,多者20次,饥馑时达50-60次。游牧圈直径达100公里左右,山岳地带可达到200公里[43] 。

游牧民在各季节的移动次数是不一样的。下面是呼伦贝尔各月移动的大致情况:阴历1~2月,6-7回;3~4月,5-6回,这时期融雪,枯草出现,移动回数减少,并向夏营地实施大移动;5月,3-4回,这阶段青草萌芽,不易频繁移动;6月,2-3回,青草量多,不用多移动;7月,3-4回;8月,5回,这时进入到枯草期,小移动增多;9月,5-7回;10月,6-8回,秋天进行距离较大的移动;11月,7-9回,到达冬营地;12月,7-8回。可以看出,冬季的移动次数明显较多[44] 。

2.移动与水源

夏营地的移动以水源为中心,除了河流湖泊以外,还有泉水和水井,这些水源点一般也是驻牧点。调查表明,牲畜越多,水源数也越多,见表1。

表1 新巴尔虎正黄旗各佐领的游牧规模与水源占有情况

游牧单位户数大牲畜数羊水源数
第一佐第一集团27牛2893 马1324骆驼12816597 49
第一佐第二集团28牛2380马1512骆驼1051797734
第一佐第三集团39牛2997马3164骆驼462560744
第二佐第一集团16牛1245马556骆驼141243125
第二佐第二集团18牛1878马2369骆驼2543048335
第三佐20牛1121马193骆驼4919717

资料来源:兴安局调查科:兴安北省に於けろ牧野并放牧惯行调查报告 康德六年十二月 P65-79.

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调查团在中部内蒙地区的旅行调查表明,纯牧区大约平均5.5公里的路线上才有一口井。水井是家畜集中和放牧集中的核心,过多的牲畜造成一些井水被牲畜粪便污染,井区周围草场也出现过牧化现象[45] 。但水井可以使远离河流地区的牧草得以利用,对游牧发展影响极大。从景观上讲,如果一个地区牧草稠密,但无一头牲畜,那这一地区必然是缺乏河流或水井[46] 。蒙古草原上的打井就就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窝阔台为了开辟新的牧场,曾派人到缺水的草原上打井。忽必烈也曾组织牧奴到漠北一带凿井开泉,扩建新牧场。到了清代,牧区建井增加,游牧条件进一步改善[47] 。只是蒙古人宗教迷信作祟,只在喇嘛庙附近打井,其他地区的掘土打井则往往被禁止,这种行为制约清代蒙古草原发展游牧业的发展[48] 。

3.大游牧圈

游牧民每年移动所形成的轨迹是大游牧圈,尽管其轨迹是闭合的,但不一定是圆形。这种游牧圈的形成是由冬、夏营地的分区利用和燃料供应相关。蒙人以牲畜粪便作燃料,因为放牧地当年的牛粪浊湿不能利用,所烧的牛粪是前一年留下的,经过水洗、风干,自然发酵后,有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清代以来东北草原的开发及其生态环境代价

  • 下一篇文章:西方农业起源研究理论综述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主的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主的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