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在全新世气候时为草原或森林草原环境,并广泛发育了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黑土层,但这层黑土层之下,即为厚层的沙层,从而构成了上述地区潜在荒漠化的沙源。上述地质特点注定了西部草原的黑土地地区并非宜农区,而应当为载畜量有限的牧业区。但是,历史时期,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以后,随着东北黑土地被大面积放垦,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乃日益加剧。过度放牧也是草原荒漠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牲畜数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放牧牲畜数量的激增,草场压力加剧,草原得不到休养生息的时间,造成过度利用,植被逐步遭到毁坏,表土失去了植被保护,引起土地荒漠化的蔓延。过度樵采对草原荒漠化也有很大的影响。冬季用耙子楼烧柴草是草原居民的一种传统采薪方式,耙子过后整个表土都显露出来,加之冬季干旱多风的天气条件,造成土地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展。在科尔沁草原,1966年前,科左后旗封育林面积约12.4万公顷,到1976年因樵采,封育林地遭到严重破坏,封育的次生林地已不到1.3万公顷。同时,哲盟数十万公顷封育起来的次生林和疏林草原,因樵采破坏的面积占37.5%左右。
科尔沁草原由于大面积开发农田,导致沙土基质的草原迅速荒漠化。目前,科尔沁沙化草原已经占整个草原的50%以上。沙化严重的草场由固定沙丘变为半固定或流动沙丘,解放初期流动沙丘仅10.7万公顷,1964年发展到24万公顷。目前流动沙丘已达47万公顷,增加4倍多,现在每年仍以1.5—3.7%的速度继续扩大,国家已把该区列入沙漠地带。科左后旗1949年沙化面积仅有1万公顷,80年代扩大到11万公顷。现在的科尔沁除了少数甸子地外,草原已基本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流动或半固定沙丘。
3、草原土壤的盐渍化
东北西部草原尤其是松嫩草原大部分属于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具有潜在盐渍化倾向的草甸草原。由于超载过牧及盲目耕垦,草原生态系统罹致破坏,导致盐渍化加剧。松嫩草原开发初期,在辽阔的草原上生长着茂盛的羊草,不生长植物的盐斑仅占5—10%,盐渍化草甸土和石灰性草甸土及地表生长植物的碱土占90—95%,这三种土壤上生长着繁茂的羊草和野古草,覆盖度70—80%,—般年景草层高70—80厘米,每公顷产干草2250公斤左右。但是,随着草原的滥垦过牧,20世纪80年代松嫩草原盐渍土面积已比50年代增加了将近24.7%,有2/3的草地已经盐渍化,其中50%已严重碱化成为不毛之地的光碱斑,有40万公顷草地不能利用,有20多万公顷的优良草地变成了寸草不生的“碱疤癞”。据肇源县调查,盐渍土的面积1962年仅有1.44万公顷,1976年已扩大到2.07万公顷,14年间盐渍土增加6333.3公顷,扩大了44%。草原破坏造成东北盐渍土分布范围日趋扩大,逐渐形成了松嫩低平原、西辽河沙丘平原及呼伦贝尔高平原等三大片盐渍区。
土地盐渍化对东北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成为东北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主要表现为:第一,土地盐碱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贫困人口不断增加。第二,土地盐碱化的加剧,使草地资源锐减,生产能力不足,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土壤中水的涵蓄量减少,这不仅给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压力,长期下去,对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构成严重威胁。第三,由于西部盐碱地面积加大,程度加重,土壤内生物菌群减少,土壤团粒被破坏,水分大量散失,土地板结,植被不能正常生长,导致风沙四起,干旱、洪涝灾害也频繁发生。
综上所述,清代以来东北草原的大规模垦殖和开发付出极其严重的生态环境代价,不仅危害了东北地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草原的荒漠化和盐渍化对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都将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汲取历史教训,正确评估和认识农垦盲目扩张和畜牧业过度发展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区域开发的历史。
注释
[1] 《光绪大清会典》,卷222。 [2] 《光绪大清会典》,卷64。 [3] 《东北边政通考》,224页。 [4] 《滦阳录》,卷1。 [5] 《清宣宗实录》,卷430。 [6] 《清宣宗实录》,卷142。 [7] 《理藩院则例》,卷5。 [8] 《清史稿》,卷518。 [9] 《政治官报》,194号,光绪34年4月14日。 [10] 《政治官报》,842号,宣统2年正月25日。 [11] 《东三省政略》,卷2。 [12] 依克唐阿奏请开放养息牧大凌河牧场折,《谕折汇存》,光绪22年7月5日。 [13] 依克唐阿奏请开放养息牧大凌河牧场折,《谕折汇存》,光绪22年7月5日。 [14] 民国《奉天通志》,卷120。 [15] 林传甲:《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民国十年稿本,第1篇,第2章。 [16] 黑龙江省提学使司档案,21—5—143。 [17] 《呼伦贝尔畜产事情》,121页。 [18] 侯厚培、吴觉农:《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1931年版,158页。 [19] 关维等编:《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黑龙江省档案馆1989年版,572页。 [20] 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东北经济小丛书》,畜产,沈阳:中国文化服务社1948年版,3页。 [21] 衣保中:《中国东北农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609—611页。 [22]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黑龙江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414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