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旗正因有了界限的模湖,才有了纠纷和争端。在这些争端中,冬营地的利益是争端的核心,冬营地一般是当地人辛辛苦苦地保留下来的,一但遭到破坏将直接危及牲畜过冬,所以,中后旗的人在冬营地问题上不让步。另外,根据乌盟政府深入对纠纷的调查表明,地方干部也参与了利益的纠纷。[34][x]当然,最终的结果仍然由盟政府从中调解才得以解决。
[i] 蒙绥分局.蒙绥分局农村牧区工作部关于牧业生产情况的报告[A],1953年7月20日。见苏启发.内蒙古畜牧业资料选编[C]上册.呼和浩特: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委员会编印.1987. [ii]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修志编史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志·畜牧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iii] 中共内蒙分局.中共内蒙古分局关于正确执行党在半农半牧区的政策与解决农牧纠纷的指示,1954年3月[A].苏启发.内蒙古畜牧业资料选编.上册[C].呼和浩特: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委员会编印,1987. [iv] 乌拉特前旗第一努图克三个嘎查保畜过冬过春准备工作检查综合报告,1953年10月10日至16日[Z].乌兰察布盟档案馆,37-7-177. [v] 乌兰察布盟草原工作站.乌拉特前旗第一努图克查汗不浪行政村牧场典型调查报告,1953年10月16日[Z].乌兰察布盟档案馆,37-7-177. [vi] 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为令加强保护牧场严格贯彻执行由,1953年9月5日[Z].乌兰察布盟档案馆,32-2-121. [vii] 绥远省人民政府农林厅畜牧局.乌盟牧场情况介绍,1953年7月4日[Z].乌兰察布盟档案馆,37-7-177. [viii] 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为关于前旗第二努图克牧民放牧问题的指示由,1953年11月28日[Z].乌兰察布盟档案馆,32-2-121. [ix] 乌拉特中后旗联合人民政府.为报告我旗与前旗牧场纠纷问题由,1953年12月13日[Z].乌兰察布盟档案馆,32-2-121. [x] 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乌拉特前旗第二努图克与中后联合旗第五努图放牧问题的批示,1953年12月29日[Z].乌兰察布盟档案馆,32-2-121. 四.小结 综前所述,1953年的生态危机引发了当时的生态政治的实施,尽管这种政治仍在当时中共政治体制的范畴下进行,但的确在一些界限上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政治过程,包括苏木与村内的蒙汉协调委员会和上级组织的协调等等。尽管当时的政权已经是非常地集中和向心,但从生态政治的表现特点来看,当时的政治过程仍然体现着地方的生态利益。从政治话语上分析,这种生态利益也渗透到利用了当时中共最常用政治运动形式——群众运动中去。在当时的形势下,生态政治的管理过程在乌拉特前旗特别明显,一方面乌前旗南边和西边的农区的牲畜压力是其它旗所未有的,另外,乌前旗与北部中后旗的边界问题的历史特点也是他旗未有的。所以,乌前旗的生态政治也是独特和因地制宜的。尽管现在没有人对中共的生态政治特点进行研究,但可以断定,生态政治长期是在“一刀切”和“因地制宜”之间徘徊。集体化时期,尽管有时也强调因地制宜,但由政治体制本身的特点,“一刀切”长期影响着中国农业,特别在“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中尤其如此。但在1953年,这种一刀切的毛病似乎并没有表现出来。一是当时的领导多为老区的地下党,有适应当地的政治局面的能力;二是合作化运动尚未开展,一刀切还不具条件。随着以后集体化的到来,这种农牧纠纷问题不存在了,但其它问题随之而来,像草原开垦和农田扩张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随着牧场和农田的承包,这种生态纠纷重新又产生了。纠纷不再是村内蒙汉冲突,大部分是人与人的冲突。现在的内蒙古草原到处是铁丝网,一部分是作草库仑,一部分是封闭外人牲畜的。生态利益之争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形成。2000年以后,政府鉴于内蒙古各地的草原破坏,几乎开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退牧还草过程。这一生态政策对内蒙古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本人对内蒙古地区的走访过程中,发现许多生态移动运动中形成了许多新的移民定居点,目前主要靠政府的补贴生存,至于这一生态政策将到底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还不得而知。无论如何说,生态政治问题将是内蒙古地区长期存在的一个现实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仍然取决于地方利益、群众利益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 上一页 [3] [4] [5] [6] [7] [8]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