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一定时间内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定值,如D(0)且重建需要也是定值R(0),同时也毫无社会效益可言,二者均在灾害中受到损失。P3的情况综合了前两者,灾害使得经济效益受到一定影响,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并结合灾害重建的进行弥补或减少了大部分的灾害损失,再加上社会效益的辅助,使得综合效益层面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 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 进行风险管理的较大经济成本会给部分经济欠发达、财政较为困难的地区带来压力。这也是地方政府往往会产生贪图眼前的直接效益而忽略了长远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另外,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除了修建防灾减灾措施外,还可采取生态移民、异地重建或建制合并等社会性的防灾抗灾软措施,各类软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要结合实际进行综合效益分析。如果在当地修建防灾减灾措施的成本远远高于异地重建,那就宜采用后者;如果当地人口较少,但灾害风险较高,则可进行建制合并或生态移民,此举将灾害风险区集约化管理,之后再统一修建减灾措施将能大大节约成本。
5结语
本文多角度总结了影响灾害风险管理的三大社会因素,进而论述了人类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各种经济和社会关系与灾害风险管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明确了当代灾害高风险区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演变与致灾等各种过程和人类为生存和发展所开展的各类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可从中总结出从社会角度降低灾害风险并实行有效风险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虽然从中看到了灾害风险管理体系中社会影响的众多方面和细节因素,但是如何针对具体问题来进行深入分析、量化和解决仍然是需要考虑的难题。例如如何将社会因素中的众多影响因子整合量化到常用的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的各种体系和模型中仍有待研究[24]。当代灾害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无论是从广度和深度来说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益加快,特别是其内容和结构体系的更新更是展现了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自然界延续了千万年的自然过程有其合理性,且鉴于近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大,故应更多地从社会层面来对灾害管理进行分析和思考,小到剖析社会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特征,大到研究社会群体的公共行为和舆论氛围等都是对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改善的有益探索。
灾害风险的两重性决定了社会因素的重要地位,而且现实中灾害风险管理的案例更多的是采用社会方面的措施来进行具体操作。因此,对社会因素的深入挖掘,将会对灾害风险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将对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发挥巨大影响,最终推动人地关系的进一步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王强,田涛,李军,等.自然灾害风险与中国应急管理制度[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161-170.[2]张业成,张立海,马宗晋,等.20世纪中国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时代变化与阶段差异[J].灾害学,2008,23(2):55-58.[3]陈颙.城市地震灾害及其应对:过去、现在和将来[M]//丁石孙.城市灾害管理.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84-87.[4]Ronald R B.Geographers and the 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J].Geographerical Review,2004,94(1):23-42.[5]Malone A W.黄润秋.边坡安全与滑坡风险管理—香港的经验[J].地质科技管理,1999(5):6-18.[6]林蓉辉.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J].灾害学,1991,6(2):84-87.[7]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J].自然灾害学报,1999,8(2):21-30.[8]刘希林,莫多闻.泥石流风险管理和土地规划[J].干旱区地理,2002,25(2):155-159.[9]苏桂武,高庆华.自然灾害风险的行为主体特征与时间尺度问题[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1):9-16.[10]史培军,叶涛,王静爱,等.论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30-136.[11]张继权,冈田宪夫,多多纳裕一.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1):29-37.[12]郭跃.自然灾害的风险特征及风险管理模型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15-18.[13]Gamper C D,Turcanu C.Can public participation help managingrisks from natural hazards?[J].Safety Science,2009,47:522-528.[14]王绍玉,唐桂娟.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依据探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2):33-38.[15]郭跃.自然灾害的社会学分析[J].灾害学,2008,23(2):87-91.[16]黄志刚.灾害预警—人类行为的越轨和检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7]李宁,胡爱军,崔维佳,等.风险管理标准化述评[J].灾害学,2009,24(2):110-115.[18]李保俊,袁艺,邹铭,等.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进展与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3):18-23.[19]郭剑平,邵国栋.完善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对策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9):85-87.[20]王新新.以保险为重要内容的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探讨[J].灾害学,2009,24(4):138-142.[21]史培军,邵利铎,赵智国,等.论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模式—寻求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性对策[J].地学前缘,2007,14(6):43-53.[22]Rose A,Benavides J,Chang S E,et al.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an Earthquake: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Elec-tricity Lifeline Disruption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7,37(3),437-458.[23]郑亚平.自然灾害经济管理机制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5):163-167.[24]殷杰,尹占娥,许世远,等.灾害风险理论与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灾害学,2009,24(2):7-11.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