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坝工程,累计拦泥百亿t,淤地33万多hm2,增产粮食125万t,促使40多万hm2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这些水土保持工程对江河下游的滞洪、拦沙及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发挥了重大作用。 由于开荒扩种、过度放牧、乱挖药材和修路开矿等基本建设的人为破坏,土地沙化日益严重,平均每年一个中等县的速率扩展,沙漠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17.6%,通过为期三期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到2000年底,累计完成造林0.2 hm2,0.2亿hm2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一些条件较好地区有500万hm2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碧树绿洲。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的5.05%提高到近10%,大大减缓了风沙扩展速度[1]。榆林市沿长城内外,建成总长1 500 km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在沙漠腹地营造了165块万亩以上的成片林,40多万hm2流沙被固定,9.3万hm2农田形成林网化。使沙丘高度平均降低了30%~50%,沙暴日数由50年代的66天减少到24天以下,沙区荒漠化每年以1.62%的逆转速度在缩小,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丘陵山区已有60多万人在沙地上开辟了绿洲,重建家园,谱写着山川秀美新篇章。 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三田(梯田、埝地、坝地),种林草,搞封育,禁放牧,舍养畜,扩大林草面积,增加地面覆盖,减少了水土流失,减轻了水旱、洪涝、风沙等危害,使生态环境不断向良性转化。水土保持是一项化害为利的战略对策。 3 实施综合治理开发战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水土保持工作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起始是以沟道淤地坝建设为主,后来变为以坡面梯田建设为主,到了20世纪80年代“反弹琵琶”,大上林草植被,都因措施单一布局分散起不到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80年代后期以来,坚持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草、田园路村”八位一体综合治理,较好地解决了治理与开发,拦与排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草木资源,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实现了农林牧副的协调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例如甘肃省庄浪县,曾经是“苦瘠甲天下”、“吃救济粮,穿破衣裳”,40年来坚持以梯田为主的综合治理,现已在400多架梁2 500多条沟壑之间6.6万多hm2坡耕上建成优质梯田6.6万 hm2,营造水保林草1.6万hm2,道路、林网带156 km,修建治沟骨干工程8座,集雨水窖3.4万眼,发展滴、喷、渗节水灌溉面积200余hm2,道路1183 km,形成了“梁峁乔灌戴帽,山间梯田缠腰,埂坎牧草锁边,沟道林草坝库穿鞋”的综合治理格局。人均产粮、收入双过千,实现了全县整体脱贫。林草覆盖率已达35%,森林覆盖率达到23.6%,比全国高出6.8个百分点[3]。 陕西省靖边县解放前荒沙弥漫、全县仅有林地333 hm2,多年来,坚持“沟沟岔岔建库坝,沙丘荒峁搞绿化”的方略治山治水,到目前,全县累计营造草、灌、乔结合的水保林草22.3万hm2,其中经济林0.84万hm2,林草覆盖率由建国初的1.5%提高到44%,使10万多hm2荒沙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同时修建水库140座,淤地坝1 166座,池塘135座,打机井2 600眼,发展灌溉面积1.7万 hm2,水库总库容达10亿 m3,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17 hm2,北部沙区人均水地达到0.13 hm2以上。治理程度的提高,使占全县总面积90%,4 500 km2的水土流失全部得到控制,年输沙量由建国初的5 600万 t,减少到目前的500万 t左右,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县为单位基本不向黄河输送泥沙的县份。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到2001年,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达到15.55亿元,财政收入2.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336元。 四川达川县虽有水热的独特优势,但由于山区面积广,水土流失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1/2以上,灾害频繁,人民贫困。他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按照“山顶水保林,山腰经济林,山脚基本农田,地中排水沟,道路配套,地坎林草锁边”的布局开展综合治理。使治理程度达到53%,森林覆盖率60%以上,1998年实现了绿化全面达标。同时,建成了水蜜桃、凤凰柚、新系列脐橙、梨四大经果林基地,1998年人均收入2750元,人均产粮523.6 kg,实现了“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脚保肚子”,水土流失减轻,山青水秀,人民富裕的目标。此外,诸如山西的曲峪、陕西的柳卜台和内蒙古的川掌沟、甘肃的西沟等村庄和流域的快速变化,都说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战略,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实现由穷变富的必由之路。 4 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全国奔小康,重点在农村,农村奔小康,难点在山区。全国当前约有近6 000万贫困人口,其中有半数以上生活在极度恶劣的条件下,成为一个庞大的生态难民群体。这里的群众长期沿袭着刀耕火种,广种薄收,造天吃饭落后的传统耕作习惯,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土流失,“住的破庵庵,吃的稀糊糊,喝的黄汤汤,穿的破片片,油灯照亮一点点,羊肠小道坡坎坎”,生活十分贫寒。此外,随着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开发,修建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像三门侠、青铜峡、三峡、小浪底、二滩、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