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综合的开发计划,有可能提供更好的条件发展新的栽培业和渔业,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发展旅游是大坝建设带来的另一好处。许多水库都已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参观访问。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和重建,某些具有广阔水面的平原水库成为非常美丽的公园和鸟的栖息地。黄河三角洲的平原水库已获得天鹅湖的称号,因为水库建设后,数千天鹅和其他鸟类来到水库,它吸引了大量当地居民和旅游者来访,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利用水库蓄水向湿地、干枯的湖泊补水,改善生态环境。如最近正在进行的利用岳城水库向干枯的白洋淀补水。 2.2 主要负面影响 与淹没移民有关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大坝建设过程中,由于补偿标准较低,或者补偿资金使用管理上的问题,或者移民规划的前期工作不细,有部分移民没有达到“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近十几年来,人均移民经费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情况已有很大好转。但也出现一些新问题,如三峡工程移民经费已占工程投资的约50%,人均约8万元,但由于某些移民新区基础设施的规模搞得过大,超过需要的几倍几十倍,而发展生产和直接补助移民的费用过低,也没有达到“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移民安置区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也需高度重视。 淹没耕地的影响 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是我国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水库淹地是不可避免的,是以水面换陆地。但淹没耕地多的站址要慎重考虑。 淹没对文物的影响 需要提前进行发掘、迁移、保护。 大坝的淹没、阻隔、径流调节对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特别是大坝的堵隔作用对珍稀洄游性鱼类产生的影响,需要采用人工繁殖、设过鱼通道(鱼道、鱼梯、能过鱼的水轮机)等措施。对于国际河流,还要考虑国际合作问题,如果下游国家建坝未解决珍稀洄游性鱼类的通道问题,即使我们放弃建坝也不能解决问题。 其他方面的影响 库区淤积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滑坡与水库诱发地震;边坡开挖对植被和景观的影响;泄洪冲刷及雾化对岸坡的影响;开挖弃渣和混凝土废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在水库蓄水后,随着排入水库的工业废水的增多,库区水流缓慢,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将逐渐增加,造成水库水质下降;一些高坝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冷侵害;水库蓄水后因河流情势变化会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 总之,对每一项负面影响,都应该进行科学的、定量的分析。对移民和淹没耕地过多,生态环境损失过大的河段采取避让政策;对一般的生态环境损失通过技术措施加以解决;对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损失进行经济补偿。同时,对正面的生态环境影响也应该计算其效益和价值。总之,应该通过技术、经济、生态环境比较进行决策。 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生态环境友好的水电建设体系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党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人口问题,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切实保护环境;通过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水利水电建设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支撑作用,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工程的限制性因素,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现行的建设方针是考虑安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需要把生态环境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建立新的生态环境友好的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体系,从规划、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各个阶段的环节,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我国对大型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在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来,围绕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研究多限于宏观定性方面的论述,而在微观定量方面开展的工作相对较少;对水利水电工程对当前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较多,而对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的预测工作相对较少。例如:目前我国对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局限于单因子评价(生态毒理、污染物因素等),较少考虑开发工程实施后流域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以及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退化,以及相应的恢复措施等。而战略和规划环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也处于定性研究阶段。面临我国的脆弱的生态环境,经济的高速增长,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