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自由主义社会与公民道德      ★★★ 【字体: 】  
自由主义社会与公民道德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8:46   点击数:[]    

(nonpublic identity);至於在政治觀念下的「我」,則不會因為信仰和情感的轉變而有所不同,羅爾斯稱這一部分的自我認同為「公共認同」(public iden- tity)。譬如一個公民不會因為宗教信仰的改變,而喪失或改變其公共認同,他仍然具有正義觀念所規範的權利和責任 。  公民身分就是來自於個人在參與公共規範制訂時「公共認同」,儘管在實際生活中,自由社會的個人既不分享同樣的生命理想,也沒有共同的人生目標要追求,但是他們在參與正義原則時卻是基於相同的身分,即自由、平等、理性的存在者。大家都認為以這個身分制訂社會基本結構的指導原則是公平、合理的,所以這個身分也是我們參與社會合作、統治和管理社會的共同身分,由於羅爾斯認為一般正常人都具有參與社會合作的能力,因此每一個成人都是公民。因此對自由主義而言,每一個人同時具有兩種能力,一個是追求獨特價值理想的能力,一個是選擇、同意和服從正義原則的能力,由於這兩種能力是正常人理性成熟後都會擁有,所有自由主義的公民概念具有普遍性。  有人可能會認為羅爾斯契約論的描述只是假設性的契約,每一個人一生下來就活在社會之中,對於社會的基本結構,並不是真的是經由個人選擇和同意的結果。但是這樣的質疑並不影響羅爾斯所闡述的公民概念,根據羅爾斯的主張,一個合格的公民,所指的是其選擇和同意正義原則的理性能力,?如華爾準所言,測驗一個社會是否正義,並不是問生活在這個社會的個人是不是已經同意該社會的協議,而是問這個協議是否可以表達社會成員同意的一個結果。也就是說,假設性契約問的是:如果在這樣的情境下,理性人會接受什麼?這類契約所獲得的結論是基於理性,所以不會因為它不是實際契約而失去效力。因此任何具有成為社會合作充分成員能力的人,自由主義都視其為合格的公民。      五、自由主義的公民德行  由於自由主義的基礎是個人主義式,重視個人平等自由權利的合法保障,所以傳統自由主義者相信,自由主義民主即使缺乏有德行的公民,只要建立制度和程序上的制衡,如分權、兩院制、聯邦主義等,就可以阻止可能的獨裁者,確保民主政體,所以即使每一個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顧公共福祉,一組私利將會制衡另一組私利。但是自由社會?作的結果並不是如此樂觀,經濟上市場壟斷、財富集中;社會上貧富懸殊、犯罪率上升;政治上少數人主導政策、派系惡質競爭,原因是自由主義的公民概念只給予公民法律上的形式平等,而忽略?作這個平等權所必須的經濟和社會條件的平等性,因此造成社會實際?作的結果是實質的不平等。事實上一個在經濟和社會上弱勢的個人,即使法律上規定種種的平等自由權,他也缺乏?作這些權利所必須的工具和條件。例如:美國大都市貧民窟裡的黑人,機會均等的憲法保障並沒有實質的意義,因為他們幾乎無法負擔昂貴的教育費用,而較高的教育程度是落實機會均等所必須的條件;至於當代民主政治的選舉,由於缺乏龐大的財力,平等的參政權對大多數公民而言,只是徒具形式。  所以有些學者認為,應該擴大公民的權利,使公民在原有之公民、政治兩權之外,再加上社會權,如增加受公共教育、健康照顧、失業保險、老人年金等權利,以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充分社會成員的地位,使每一個社會成員能參與和享受共同的社會生活。當代福利國家的概念就是要彌補形式平等和實質平等之間的差距,由於市場過程傾向於造成收入的不平等,所以國家使用其力量給予公民社會和經濟福利,以使實質不平等和形式平等之間的矛盾不會過大。因此伊格納提夫認為,當代政治是結合自由主義和傳統公民概念的理想,一方面保障個人自由,一方面允許政府利用共同資源創造共同的福利權,使得自由主義所承認的形式自由有實質的基礎,所以這樣的政權在何謂理想生活上保持中立,卻對個人所認定之美好生活的達成提供必要的支助 。  許多學者相信,社會權可以使較差階級進入主流社會,並有效地?作其公民和政治權,但是新右派(the new right)則認為福利國家造成窮人的被動性,並沒有真正改善窮人的生活機會,並且創造一個依賴文化,所以福利國家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使公民成為被動的依賴者。新右派認為被社會接受為一完全成員的先決條件是實行某些義務,長期失業者無法實踐獨立維生的義務,不能執行一般義務和缺乏平等權利一樣,同樣是成為社會完全成員的障礙。  伊格納提夫也指出許多福利國家政策的實例,證明將公民權延伸到福利的結果,並沒有增加社會團結,它並沒有使公民對公共利益產生較強的承諾,而且一旦政府被定義為最後資源的提供者,新的公民文化是產生無節制的欲望,使得一個欲望滿足之後,又會產生無限的新的需求。譬如:犯罪率的增加,使得本來以為透過社會福利肯定每一個人的社會分量之後,人們就會以成熟公民相對待的期待落空。此外,社會工作者取代家庭看護工作,有得也有失,需要照顧者得到較好的照顧,使得家庭成員,尤其是婦女,可以得到較大的自由投入勞動市場;但是家庭義務感會減弱,社群的團結也會受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文明的道德底线

  • 下一篇文章:经济伦理与当代中国道德及文化体系的革新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自由主义社会与公民道德”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自由主义社会与公民道德”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自由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浅议未...
  • ››自由主义社会与公民道德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