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不論個人的生命理想或價值觀如何,社會正義是所有成員都應該遵守的公共規則,只有在正義原則的規範之內,個人才能自由的追求屬於自己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價值理想。既然羅爾斯的正義觀是容忍學說的多元性和承認價值觀念的不可共量,則其正義原則的訂定不應預先排除任何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想,也就是說,正義原則的制定是對所有爭議性的價值觀保持中立。羅爾斯一方面接受多元價值的永恒事實,一方面希望在包容多元前提下,建立一個所有社會成員共同接受的公共規範,這種在差異(diversity)中尋找統合(unity)的努力,正展現其自由主義的精神。 由於每一個個體皆有其特殊的利益和價值理想,所以實際上社會的基本制度和決策不可能得到全體成員一致的同意,如果每一個成員在決定社會政策時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作為考量,由於彼此利益的衝突,必然無法達成共識。所以每一個理性立約者,在選擇規範社會基本制度和結構的原則時,不可能期待這些原則被實現的結果,永遠對自己有利,如果一個原則對某些特殊條件的人特別有利或不利,必然不可能在最初的立約情境得到全體一致的認可。所以如果每一個立約者是在公平的立場上,決定社會結合的基本原則,最後會被選擇的原則,從最初的立約情境考量,一定不會對某一個特殊的個人或團體給予特殊的差別待遇。羅爾斯稱這種在公平立場所作的選擇,以規範社會的基本制度和結構的原則為正義原則,而這個公平立場他稱為「原初立場」(the original position)。 羅爾斯以社會契約論的模式推論正義原則,為了使每一個立約者都能公平的參與選擇正義原則,所以每一個人必須在所謂「無知之幕」(a veil of ignorance)之後,也就是說,立約者在決定規範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原則時,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社會地位、身分和階級;不知道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多寡、智力高低、體力強弱;也不知道自己的心理特質:是否喜歡冒險、是樂觀還是悲觀;甚至於連自己特殊的價值觀和生命計劃也一無所知。換句話說,立約者在從事選擇時,完全不知道有關自己的特殊資訊和狀況,除了知道一般的知識和自己正處於正義的情境之外,立約者只能以其理性和互不關心的(muturally disinterested)態度,明智地(prudently)追求最大量「基本的善」(primary good)的滿足。羅爾斯此一設計的目的,就是要排除自然機緣和社會偶然因素對立約者的影響,以確保選擇情境的公平和中立性,使立約者完全不知道選擇何種正義觀念對自己有利,彼此都是處於公平的立場從事正義原則的選擇。 羅爾斯認為社會正義若是自由、平等公民在公平的立場所作的選擇,最後會決定正義的兩個原則是:(1)每一個人都和其他人一樣擁有最廣泛且平等的基本自由;(2)社會和經濟上的不平等安排必須使最差階級獲利,並且任何社會職務大家都機會均等。第一個原則指出政治權利和各種基本人權的平等性;第二個原則涉及社會和經濟上的不平等,事實上由於先天資質和後天環境的差異,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但羅爾斯認為這些自然和社會的偶然因素不應影響道德的考量,「無知之幕」的設計就是要消除這些偶然因素對選擇正義原則的不當扭曲。羅爾斯認為即使是社會地位或資質較佳者,都有理由照顧社會上較差的階級,因為每一個人的幸福都依賴一個社會合作的體系,沒有此一體系就沒有人能有滿意的生活;此外我們惟一能要求每一個人都參與合作的條件,必須是這個體系是一個合理的體系,因此只有使最差階級都能因合作而獲利的制度,才能期待所有的人都能?心的合作 。 羅爾斯透過無知之幕的設計,決定政治和社會基本制度的指導原則,其中所蘊涵的就是自由主義的公民觀。正義原則所要規範的對象是社會所有成員,而正義原則是由全體成員自由選擇的結果,所以社會成員在選擇正義原則時,就是在扮演統治者的角色,因此自由主義政體是一種自我統治(self-rule),而且遵守正義原則的規定和要求,也等於和其他社會成員充分合作,有助於社會的穩定。但是由於在不違反公共規範的範圍內,自由主義社會每一個人仍然擁有相當大的自由空間,可以使個人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屬於自己的價值理想,因此在實際生活中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仍然很大,對於這些性格、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迥然不同的社會成員都稱為公民,「公」的意義何在? 羅爾斯是以正義原則作為公共的規範標準,而且由於社會是一個公平的合作體系,所以這一個標準必須優先於所有其它與之對立的價值,換句話說,只有在不違反社會正義的限度之內,個人才能自由的追求屬於自己特殊的價值觀和人生理想。所以羅爾斯區分公共和分公共領域,上述的標準不必然是非公共生活中的道德理想,羅爾斯允許個人在非公共領域可以為某一個宗教、哲學和道德主張獻身,或對某一團體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和忠?,並認為脫離這個觀點思考問題是不可思議的事。有時候由於我們在這些終極目標和人格上作徹底的轉變,而認為自己不再是以前的「我」,這種意義的「我」,是指這些信仰和情感所構成的「非公共認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