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énologie de Husserl: l’intentionnalité", in: La 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 (304) 1939; deutsche Uebersetzung von B. Schuppener, in: Die Transzendenz des Ego. Philosophische Essays, Hamburg 1982. 中译稿,“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观念:意向性”,由刘国英先生提供——引文参照德文本和刘国英先生的中译稿。 [6] 实际上我们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已经可以看出,认识论与内在哲学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同样的例证也可以在分析哲学的历史发展中找到。 [7] Sartre, "Une idée fondamentale de la phénoménologie de Husserl: l’intentionnalité", 德文本:S. 35; 中译稿:页3。 [8] 参阅:Sartre, "Une idée fondamentale de la phénoménologie de Husserl: l’intentionnalité", 德文本:S. 35; 中译稿:页2。 [9] Sartre, "Une idée fondamentale de la phénoménologie de Husserl: l’intentionnalité", 德文本:S. 35; 中译稿:页2。 [10]参阅:胡塞尔,《逻辑研究》II/2, A 459/B2 494. [11]参阅:胡塞尔,《全集》III/1, S. 67. [12]Sartre, "Une idée fondamentale de la phénoménologie de Husserl: l’intentionnalité", 德文本:S. 35; 中译稿:页3。 [13]萨特的这个做法显然是建立在他对胡塞尔的误解之上。除此之外,把将普鲁斯特与胡塞尔并列在一起讨论,这似乎是法国现象学家特有的嗜好,例如在梅洛-庞蒂那里也可以发现这种倾向,参阅: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aris 1945. 德文本:Phänomenologie der Wahrnehmung, übersetzt von R. Boehm, Berlin 1966, S. 18. 但这里不是展开这个问题的合适场所,笔者将另外撰文讨论。 [14]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39. 中文本:页19。 [15]I. Kant,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B 135. [16]胡塞尔,《全集》III/1, S. 109. 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胡塞尔未能抗拒当时的哲学气氛,屈从于新康德主义,放弃了现象学的原则(参阅:Heidegger, Zur Sache des Denkens, a.a.O., S. 47)。 [17]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39; 中文本:页19。 [18]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3; 中文本:页22。 [19]参阅:胡塞尔,《逻辑研究》II/1, A 331/B1 353 u. A 342/B1 361. [20]这三种说法都可以在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第五研究中找到。对此可以参阅:《逻辑研究》II/1, A 331/B1 352 u. A 342/B1 361。 [21]参阅:胡塞尔,《逻辑研究》II/1, A 331f./B1 353f. [22]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4; 中文本:页23。 [23]萨特在“自我的超越性”一文中是这样提问的:“这个心理的和心理物理的自我(Moi)是否还不充分?是否还必须通过一个先验的自我、通过那个绝对意识之结构的自我来补充它?”(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3; 中文本:页23)这很明显是两个相互否定的问题:对前者的肯定也就意味着对后者的否定,反之亦然。萨特把它们混在一起提出至少是一个操作上的疏忽。因此,后面他所说的“否定的回答”之说法便让人费解:它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否定,抑或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否定?但他的整个提问的意义是可以把握的,这就是笔者在这里所表述的问题。我们后面还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24]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5; 中文本:页24。 [25]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7; 中文本:页25。 [26]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7; 中文本:页25。 [27]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59; 中文本:页35。 [28]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39; 中文本:页19。 [29]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54; 中文本:页31。 [30]参阅: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7; 中文本:页25。 [31]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54; 中文本:页31。 [32]这显然是萨特的一个错误结论。我们在前面的讲座中已经指明,并非所有cogito的研究者都把它理解为反思意识,甚至在笛卡尔本人那里也可以找到另一种说法:cogito是一种直接意识。当然,把cogito理解为反思意识是近代欧洲哲学的主导趋向。 这里还可以提及萨特的另一个错误结论:他认为,“胡塞尔第一个认识到,一个未被反思的思维在被反思时会经历彻底的变异。”(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9; 中文本:页27)应当指出,虽然胡塞尔特别关注这种因反思而形成的变异,但他并非是第一个认识到它的人。如果不算康德、费希特、谢林等人对此问题的或多或少感悟,那么在他之前至少还有布伦塔诺曾明确地指出这种变异的存在。 [33]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德文本:S. 49; 中文本:页27. 这里显然可以发现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的思路痕迹。 [34]例如“自我的超越性”,页26;《存在与虚无》,页8-12。 [35]对这个概念的分析详见拙著《现象学及其效应》,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页42,以及《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页363。 [36]Sartre, L’ê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