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萨特:自我的超越性[1]      ★★★ 【字体: 】  
萨特:自我的超越性[1]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7:17   点击数:[]    

域。  萨特在这里与舍勒、海德格尔等德国现象学家一样,与1913年的胡塞尔处在对立的位置上。他主张,“先验的自我(Je)没有存在的理由(raison d’être)”,而且甚至是“有害的”[24]。因为我们在反思中并没有发现这个“先验自我”(Je)的位置,它没有对我们显现出来。而现象学分析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所坚守的明见性。萨特也把胡塞尔所声扬的“直观明见性”称之为“完全的轻盈性和完全的透明性”,并认为它正是胡塞尔的“我思”(cogito)与笛卡尔的“我思”之区别所在[25]。而一旦胡塞尔把先验自我引入意识,现象学的透明性原则就被破坏,意识也就变得“沉重”和“含混”,“现象学的全部结论就有崩溃的危险”[26]。  至此,萨特明确站在早期的胡塞尔一边,反对从笛卡尔的“我思”(cogito)中得出“我在”的结论。这里的“我”,既可以是指康德先验自我意义上的"Je",也可以是指在笛卡尔实体自我意义上的"Moi";前者原则上意味着意识的形式结构,后者则大都被用来说明意识的质料层面。萨特认为,这两种自我(Je, Moi)实际上都只是他所说的“自我”(ego)的两个方面,即“自我”的形式统一和质料统一。他同样也说:“自我(Je)是作为行为统一的自我(ego)”,二,自我(Moi)是作为状态和质性统一的自我”[27]。  第3节.我思(cogito)作为反思性的意识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上一节开始时所引的萨特对“自我的超越性”一文的目标设定上去!在至此为止的论述中,萨特或多或少明确地阐释了一个基本的观点:“自我(ego)既非形式地,也非质料地存在于意识之中”[28]。用刚才已经做过解释的萨特术语来说就是:我们在意识中既不能发现作为"Je"的自我,也不能发现作为"Moi"的自我;也就是说,自我(ego)不在意识之中。  现在,如果萨特说“自我”具有“超越性”,那么这里的“超越”又是指什么呢?  这里仍然关系到笛卡尔前两个“沉思”的结果,萨特认为,“我思(cogito)声言得太多。这种伪-我思的确然内容并不是‘我有对此椅子的意识’,而是‘有对此椅子的意识’。”[29]因此,"Cogito"在萨特这里被解释为“有意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有理由说:“康德的‘我思’(Ich denke)是一个可能性条件。笛卡尔和胡塞尔的‘我思’(cogito)是一个事实确定”,而且是对一个“事实必然性”的确定。[30]用早期的,而非用后期的胡塞尔以及康德来解释笛卡尔的"cogito",这是萨特在自我问题思考上的基本取向。他和胡塞尔一样相信“这个内容〔即这个意义上的"cogito"〕足以为现象学研究构造起一个无限的和绝对的领域。”[31]  萨特当然没有像胡塞尔那样专注于对这个“无限的和绝对的领域”的描述、分析,而是仍然想从方法角度对这个领域做出确立。具体地说,这个领域是如何展现给我们的?萨特指出“所有描述过’cogito’的作者”都承认这是一个第二级的操作活动,也就是说,"cogito"是意识,但却是一个指向意识本身的意识。[32]与此同时,萨特还指出第三级意识的可能性,即对意识的意识的意识,如此等等。但他不认为这样会导致无限的回归,“因为,为了意识到它自己,一个意识是决不需要一个反思性意识的。它根本就不把自己设定为一个对它自己而言的客体”[33]。  这里实际上已经涉及到自身意识与反思的关系问题了。当萨特说,“我思作为反思性的意识”时,他并不是想说:“我思”是一个反思着的意识,而是想说:说出这个“我思”的意识是一个反思的意识。而且,说出“我思”的这个意识本身不是一个“我思”。换一种说法,当我对我思进行反思的时候,我的这个反思意识并不把自己设定为一个客体,而是把我思意识设定为客体。所谓“不把自己设定为客体”就意味着反思意识本身不成为客体;而“把我思设定为客体”则表明我思只能在一个第二级的意识中成为客体。接下来,这个第二级的意识自己要想成为客体,必须通过一个第三级的意识。  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一个意识对其自身而言都是非设定的(non positioelle):它不能把当作自己对象,不能自己设定自己。  插入说明:萨特在这里基本上还是在借助和沿用胡塞尔的术语和思路来进行表述。在萨特著述的大多数中译本中,"position"或"positionnelle"都被译作“位置”或“位置的”。[34]但这种翻译是错误的。萨特的"position"一词源于胡塞尔现象学分析术语中的"Position"和"Setzung"概念,其基本含义是“立场”和“设定”,胡塞尔用它们来特别指称意识活动对意向相关项之存在与否的“设定”或“执态”特性;与这个意义上的“立场”或“设定”相对的范畴是“中立”或“不执态”,即对客体存在与否问题的不表态。它们构成客体化行为的两种不同的“质性”。[35]  但同时也需指出的是,萨特显然是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使用“设定”(position)一词:它不仅被看作是对客体存在的设定(存在设定),而且直接被等同于对客体的设定(客体化)。前者还是胡塞尔意义上的“设定”概念,后者则已经超出了这个语用范围。例如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明确地表述说:“所有意识在超越自身以图达到对象时都是设定性的,毋宁说它干脆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生命的核、质与根——性的哲学、伦理学与神学

  • 下一篇文章:质疑应用伦理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萨特:自我的超越性[1]”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萨特:自我的超越性[1]”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