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萨特:自我的超越性[1]      ★★★ 【字体: 】  
萨特:自我的超越性[1]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7:17   点击数:[]    

客体化的行为看作是奠基于认知行为(客体化行为)之中的意识体验。因此,如果说胡塞尔“为建立一套关于情感的新学说造就了一个园地”的话,这个园地归根结底仍然是在认识论的基地上建造起来的。  另一方面,萨特还希望能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来反对内在哲学。萨特论述胡塞尔意向性问题的论文以此结尾:“如果我们像亚美爱尔(Amiel)、像一个小女孩拥吻自己的肩膊那样,找寻我们最内里的抚爱和亲溺关系,这将是徒然的,因为最终来说,一切都是在外面的,一切、包括我们:在外面、在世界里、与其他人一道。我们不是在一种莫名的退隐中发现自己:是在路边、在城里、在人群里、在各种各样的物中间、在各种各样的人中间。”[12]虽然萨特在这里没有提到“反自恋”(Anti-Narcissisme)这个词,但他的整个阐释都是在此方向上对传统“自身认识”设想的一种批评。萨特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隐含的命题:自身认识与内在哲学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萨特把普鲁斯特与胡塞尔、把内心生活的描述与意向性理论看作是对立的人物和风格。[13]然而当代人,甚至萨特的同代人,会把这种对立的说法看作是无稽之谈。在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普鲁斯特的心理描述以及法国印象派的绘画风格之间存在着一种共同的东西,一种十分内向的东西,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这里的目的并非在于对萨特早期思想的学术价值进行评价;而是想通过这两个趋向、通过他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双重误解和误释来指明:萨特的总体哲学意图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确定并得到了明确的表露,无论他所理解的胡塞尔及其现象学是否准确。  第2节.“自我”概念的多重含义  萨特早期著述中的另一个核心命题是自我的超越性。这个命题与我们这里的课题研究有着直接的联系。  萨特所说“自我之超越性”中的“自我”,是用拉丁文的"ego"来表述的。这首先就已暗示了他对笛卡尔以及近代笛卡尔主义传统的关注。在“自我的超越性”中,他一开始便设定,该文章的目的在于指明:“自我(ego)既非形式地,也非质料地存在于意识之中,它在意识之外,在世界之中;它是一个世界的存在,就像他人的自我一样。”[14]  除此之外,萨特在文中还使用了具有法语哲学特色的"Je"和"Moi",它们都意味着“自我”,并且具有作为哲学术语的语用史。从他的整个论述来看,这两个概念几乎就是对胡塞尔现象学中“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的重新命名。更具体地说,"Je"涉及先验领域,它相当于康德所说的“‘我思’必定能够伴随我的所有表象。”中的“自我”("das Ich"),亦即被康德视为“哲学最高点”的“纯粹统觉的自我”[15]。如前所述,胡塞尔早期在《逻辑研究》第一版(1900/01年)中否认这个“纯粹自我”,并与新康德主义如纳托尔普处在对立的状态。但在1913年的《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观念》第一卷中,胡塞尔明确申明自己已经改变了原有的立场。[16]萨特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说:胡塞尔回到了古典的“先验自我”命题上,“这个自我可以说是处在每一个意识之后,并且是那些意识的一个必然结构”[17]。而萨特所说的"Moi",则与胡塞尔称之为“经验自我”的东西基本上一致。因此萨特能够认同说,“我们与他一样坚信,我们的心理和心理物理自我(Moi)是一个超越的客体,它必然会在悬搁(έποχη)中倒下。”[18]  这里惟一需要补充修正的是:萨特在做出上面论述时并没有区分《逻辑研究》第一版和第二版中的胡塞尔。在第一版中胡塞尔所说的“经验自我”虽然不包含物理自我的因素,但仍含有心理自我的因素,它被看作是现象学还原所排斥不掉的因素。因为,尽管胡塞尔在那里就已要求“把自我身体与经验自我区分开来”或“把自我躯体排斥掉”[19],但他所说的现象学还原后的“自我”仍然是指“心理自我”或“心灵自我”或“精神自我”[20]。胡塞尔认为,它“不是一种在杂多体验的上空飘浮着的怪物”,而是与各个“体验自身的联结统一”相一致的。简言之,它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意识统一”[21]。这个意义上的“自我”或“现象学自我”既不是一个超出所有经验之上的“先验的假设”,也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自我”,即作为“经验对象的自我”,作为某个“物理事物”的陌生自我和本己自我。简言之,这个时期的胡塞尔主张现象学的“反思”,并且认为在反思所把握到的意识统一中没有“自我”的位置,无论是先验意义上的“自我”,还是通常意义上的“自我”;前者可以理解为康德意义上的“自我”,后者则是笛卡尔意义上的“自我”。  如果我们现在回到萨特这里,那么就可以看出,无论胡塞尔把现象学还原后的意识称作什么(“精神自我”或“现象学自我”),这个意识都具有联结统一的功能。萨特把这个功能视为“意向性”,认为“意识是通过意向性而得到定义的。它通过意向性而超越出自身,通过逃脱出自己而将自身统一起来。”[22]但这样一种意识统一是否就足以成为现象学分析的对象基础了呢?[23]胡塞尔在1913年期间趋向于认为,这还不够。因而他随后还是把一个“纯粹自我”或“先验自我”的概念引入了现象学的反思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生命的核、质与根——性的哲学、伦理学与神学

  • 下一篇文章:质疑应用伦理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萨特:自我的超越性[1]”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萨特:自我的超越性[1]”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