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萨特:自我的超越性[1]      ★★★ 【字体: 】  
萨特:自我的超越性[1]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7:17   点击数:[]    

是这个设定。”[36]而由于意识对自己的意识不是超越的和对象的,因此它对自己的意识(自身意识)不是“设定性的”(客体设定)。  这样我们便涉及到萨特和胡塞尔在“自身意识”或“原意识”问题上所使用的不同“设定”概念。我们在第二十一讲中曾指出,胡塞尔本人曾认为,原意识“当然”是“不设定的”[37],这意味着,原意识不是客体化的意识(客体设定)。但在同一份研究手稿的后面又将“内感知”(即原意识)称之为“在内意识基础上的设定性意指”[38],并且稍后(1912年)还把“存在信仰”(belief)看作是“本质地”、“必然地”从属于整个内意识之内涵的东西[39],而这意味着,原意识将自己视作是存在着的(存在设定)。  正是“设定”概念的多义性(客体设定或存在设定),导致以后的解释者对胡塞尔和萨特的种种误解。例如弗兰克便把胡塞尔的“原意识”理解为“一种行为对自身的非存在设定的信任”,甚至对此提出如下问题:“这种非设定的自身意识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是设定性意识的相似物,也就是说,是那种制作其对象并将其课题化的意识的相似物?”他用这个问题来暗示在胡塞尔自身意识中的“内关节”,或者说,意识的“因素的双重性”,甚至意识的“两极”,他认为这两极还“最终导致了胡塞尔时间意识理论的恒久困难”[40]。简言之,弗兰克认为,如果胡塞尔确定原意识具有“设定”(客体设定)性质,那么胡塞尔就是把主-客体的两极又带入到了“原意识。但事实上弗兰克是在用萨特的“设定”(客体设定)概念来理解胡塞尔的“设定”(存在设定)概念。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角度来说,我在愤怒时完全可以意识到我的愤怒是真实存在的(存在设定),同时却不必将这个正在进行的愤怒对象化(客体设定)。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避免主客体的认识论思维模式的情况下确切地认定自身意识的绝然存在。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未被反思之层面上的我思(cogito)实际上是“无自我”(Je)的思维:意识永远只是设定它所指向的客体或对象!它永远无法设定自身!一旦它设定它的客体,它便超出了自己,构造起一个超越的事物,为了这事物是世界,还是它的“自我”。而在未被反思的层面上,无论哪种类型的“自我”(Je或者Moi)都是不存在的。萨特在这里举的著名例子就是:“当我追在有轨电车后面跑时,当我看表时,当我全神贯注地凝视一幅肖像时,自我是没有的。有的只是应被追上的电车等等的意识,以及对此意识的不设定的意识。”[41]  只有当我们此后反思这个意识(关于电车、表、肖像的意识)时,我才将它设定为客体,并产生出包含由“自我”和“思维着的意识”构成的“我思”。在反思的过程中,原先没有的“设定”(position)被加了进去。萨特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问题,不是一时的疏忽,而是意识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因此他主张,“自我(Ego)是一个意向相关项的统一,而不是意向活动的统一”[42]。也就是说,自我是意识构造的结果,它与其他意识对象一样具有超越性。“每当我们把握我们的思维,无论是通过一种直接的直观,还是通过一种依据回忆的直观,我们都会把握到一个自我(Je),它是这个被把握的思维的自我,而且此外它还表明自身是一个超越出这个和所有可能的思维的自我。”[43]  当然,萨特即使在这里也不乏胡塞尔式的现象学分析之仔细性。他认同胡塞尔的说法:在自我的超越性与空间事物的超越性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44]。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萨特在自我(ego)的各个层面和它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方面还做过精辟的分析,例如他对自我作为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综合、作为内在性与超越性的综合的指明和论证等等。  但在这里,即在下一讲中,我们所要特别关注的是萨特在这里所提出的“无自我的我思”这个第一性的意识层面。它在《存在与虚无》中被萨特称作“前反思的我思”[45],并且构成他所设想的“一门现象学存在论”的基础。  [1]  本文选自倪梁康著《自识与反思》,第27讲,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年。  [2]  我们只能在下一讲结束时扼要地说明萨特自身意识理论的后续影响,主要是在法国哲学界的影响。  [3]  J.-P. Sartre, L’imagination. Etude critique, Paris 1936; deutsche Uebersetzung von B. Schuppener, "Die Imagination", in: Die Transzendenz des Ego. Philosophische Essays, Hamburg 1982; 中文本,“影象论”,载于:让-保罗·萨特,《萨特哲学论文集》,潘培庆/汤永宽/魏金声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引文参照德文本和中文本。  [4]  J.-P. Sartre,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Esquisse d’une description phénoménologique", in: Recherches philosophiques (6) 1936/37; deutsche Uebersetzung von B. Schuppener, "Die Transzendenz des Ego. Versuch einer phänomenologischen Beschreibung", in: ders., Die Transzendenz des Ego. Philosophische Essays, Hamburg 1982. 中译文,“自我的超越性”,载于:让-保罗·萨特,《萨特哲学论文集》,同上。——引文参照德文本和中文本。  [5]  J.-P. Sartre, "Une idée fondamentale de la phén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生命的核、质与根——性的哲学、伦理学与神学

  • 下一篇文章:质疑应用伦理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萨特:自我的超越性[1]”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萨特:自我的超越性[1]”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