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浅论社会保障的伦理道德功能和意蕴      ★★★ 【字体: 】  
浅论社会保障的伦理道德功能和意蕴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7:02   点击数:[]    

中的一小部分,拥有安全感和自尊感的精神需要更为重要。面对着社会整体的进步和人们精神状态的沦丧及人文环境不断下滑的悖论,如今应该特别积极地提倡:在人们的互动中,要“通过设身处地而理解别人”[12](P208),要与人为善,要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托克维尔在1830年撰写《美国的民主》时已经注意到了同情心的日益广泛,现代的自由社会早已将其延伸到动物界和社会底层,越来越不容忍贫困、苦难和死亡[13](P295-296)。这种人道思想是社会保障的灵魂,也是社会保障必须坚持的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人道思想更多的来源于个体“使自己处于另一个并不在场,”但“能通过经验与之相遇的人的地位之上,并且根据以往的经验解释这个个体”[14](P323),来源于人的怜悯之心或将心比心的恻隐之心。卢梭认为,作为人类最普遍、最有益的自然美德,怜悯心实际上“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与受苦者起共鸣的一种感情”,怜悯心对于相对软弱和易于受到那么多灾难的生物来说是一种适宜的禀性和理性的支柱,人类所谓的关爱、友谊和同情无非是固定于某一特定对象上的持久的怜悯心的产物[11](P99-102)。首先,每个人都会面临生、老、病、死,任何人都难保自己能够躲避现实的捉弄;其次,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以优胜劣汰为规律,竞争的结果总有一部分人成为失败者,不得不面对收入低微和生存危机的状态。如果我们承认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话,那么,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就责无旁贷。安东尼·吉登斯就曾指出:在用话语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方面,往往具有分配的不对称性,“那些生活在社会较低阶层的人们,可能会受到各种限制,不能用话语方式表述自己的利益,特别是他们的长期利益”,也不可能“将他们的利益和各种实现利益的条件联系在一起”[15](P482-483)。既然如此,对他们在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关注便是社会人道性要求中的应有之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内,社会和个人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在伦理道德方面应该体现出国家、社会对多数人的利益、权利和人格的尊重,体现出绝大多数人对共同利益的关心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这种关心和人道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应该是现实的、真诚的,因而也应该是具体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社会保障产品属于准公共物品,而社会保障供给属于不等价交换行为,惟其如此,从社会交换的角度来看,一个心智正常的社会成员不可能对它产生长期的心理依赖,因为,他(们)在获得免费的赠物时,付出了作为正常人的自尊和做事的失败感,得到的是作为怜悯和同情对象的自慰和作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所以,只要存有一丝希望,个人都会力图摆脱弱势现状。如此看来,通过有效的帮扶,能够重塑他们的人格尊严,因为“自尊必须与某种程度的成就感相结合,无论这个成就有多小”[13](P343)。这样,就可以使他们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以乐观的态度和努力的行动应对生活的挑战,从而积极参与到社会互动的过程之中。毕竟,“人们在他们的社会交往中所感受到的满足取决于这些交往带给他们的期望,也取决于他们在它们当中所收到的实际利益”[16](P167)。   三、社会保障的诸多内容,无一例外地都表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实际的物质援助,这是其公益性、互济性和正义性的体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社会保障体系大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这其中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社会保障项目。社会救济的涵盖面主要涉及五类人员:农村贫困户、“五保户”、城镇生活困难户、灾民、特殊救济对象,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他们能够达到当地最基本的生活标准,因此是中国社会保障最低层次的保障措施,被视为是纯粹的政府行为,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国家通过发挥社会团体参与社会救济的积极作用,就能够增强弱势群体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意识,这无形中影响着其他群体的情感归依和内心信念,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互助、温馨和融洽的良好氛围。社会福利包括社会补贴、职业福利和社会服务等,其中包括老人和孤儿收养、生活、娱乐和残疾人康复及就业服务等,其目标在于老有所养、幼有所依、残有所抚、贫有所济、难有所帮。优抚安置包括社会优待、抚恤和安慰,抚恤是国对队因公伤残人员、因公牺牲及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一种物质抚慰形式,优待是给现役的义务兵家属和其他对象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社会安置是对一切退役军人进行的各方面的安置,这本身就是带有善恶评判和褒贬取舍性质的特殊保障,是对这些人员及其家属应有的道德肯定和伦理回报。以上所有就是被德国哲学家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在其《伦理学问题》中所认为的,是属于“合乎道德的趋向”,因为这就是“人类社会相信对于它的普遍幸福最为有利的那些方向”[17](P198)。 社会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柱,由于下岗失业是经济转轨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失业保险制度就成为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先秦儒家“义利观”与现代商业伦理的构建

  • 下一篇文章:正义基础上的团结、妥协和宽容——哈贝马斯视野中的“和而不同”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浅论社会保障的伦理道德功能和意蕴”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浅论社会保障的伦理道德功能和意蕴”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浅论社会保障的伦理道德功能和意蕴...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