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怯懦在折磨着我们      ★★★ 【字体: 】  
怯懦在折磨着我们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6:33   点击数:[]    

对历史是有愧的。   鲁迅有句名言说:“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鲁迅当然明白,反省是意味着揭开过去的伤疤,以照亮今天的现实,它同样需要勇气,需要根绝怯懦的习性。为罪而忏悔有时比犯罪需要更大的勇气。索尔仁尼琴也说:“人类唯一的拯救就在于每个人都把每一件事当成他自己的事,在于东方的人民生命攸关地关切着西方在想着什么,而西方的人民又生命攸关地关切着东方在发生着什么。”可是,一个怯懦的民族,一个好了伤疤就忘了疼痛的健忘的民族,是不可能“每个人都把每件事当成他自己的事”的。说这话的索尔仁尼琴却这样做了。1968年,当苏军的坦克碾碎了“布拉格之春”以后,索尔仁尼琴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几个字:“作为一个苏联人我感到耻辱。”他想把这几个字送给一些社会名流,请求他们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把联合签名的声明送到地下出版机构,由他们想办法向全世界广播。索尔仁尼琴说自己“是从下跪的状态渐渐直起腰来,是由被迫沉默到一步步自由自在说话的”,他固有的正义感,使他付出了被流放,被攻击,被驱逐出境的代价,但他依然不愿与怯懦结盟。他在写作《古拉格群岛》之初,一些人有意和解地摊开手掌说:“别这样嘛!……不要翻旧帐了吧!……牢记过去,你将失去一只眼睛!”索尔仁尼琴紧接着说,这句谚语的下半句却是:“忘记过去,你将失去两只眼睛!”   想起索尔仁尼琴,布尔加科夫;想起斯皮尔伯格,奥立弗·斯通,我就发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精神质量的确是有差距的。中国的鲁迅最认识他自己的民族,并在彷徨中呐喊,试图唤醒那“铁屋子”里的人,几十年之后,鲁迅依然没有找到他的同路人。产生了鲁迅这一伟人的民族并没有很好地承接鲁迅的反思精神,硬骨头精神。这也许不单是中国的困境。当苏格拉底面带笑容为真理献身;当耶稣为拯救罪人在十字架上默默无声;当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当美国为越战痛定思痛;当德国人至今还在努力赔偿犹太人的损失,至今还在丛林中追索纳粹战犯的时候,日本民族的许多人,到今日还在为铁证如山的侵华罪行辩解,甚至还有人矢口否认;在中国,我们所听到的大多也是在沉痛诉说历次政治运动中自己所受到的伤害,却很少听到有人扪心自问,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自己是否坚持了作为一个人最低限度的尊严。拍出了深刻的电影《霸王别姬》的导演陈凯歌,在他的回忆录《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中说过一段同样深刻的话:“无论什么样的社会或政治灾难过后,总是有太多原来跪着的人站起来说:我控诉!太少的人跪下去说:我忏悔。当灾难重来时,总是有太多的人跪下去说:我忏悔。而太少的人站起来说:我控诉!──‘文革’以后也正是如此。打开地狱,找到的只是受难的群佛,那么,灾难是从哪儿来的呢?──打碎了神灯的和尚诅咒庙宇,因为他就是从那儿来的。问到个人的责任,人们总是谈到政治的压力,盲目的信仰,集体的决定等等。当所有的人都是无辜者,真正的无辜者就永远沉沦了。”   “当所有的人都是无辜者,真正的无辜者就永远沉沦了”──继续容忍这样的局面存在下去吗?是继续接受欺骗,自私,怯懦的折磨,还是大喊几声,闯将出去,从“瞒和骗的大泽中”(鲁迅语)惊醒过来呢?我想,每个有良知的人都要思索这个问题,并作出选择。昏昧与愚忠已经叫我们的民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该是清醒的时候了。特别是在这个政治热情被经济冲动所取代的物质主义时代里,知识者回到忏悔的立场上,对我们过去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作出有力的反思,将是我们关怀未来的基础。在这方面,德国人的确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战后所作出的反思就是很好的代表,他说:“我们全都有责任,对不义行为,当时我们为什么不到大街上去大声呐喊呢?”   中国的思想界经历劫难后没有人说出这样动人的话,原因没有其他,就在于中国人的心中多数只有进步的思想,明哲保身的思想,而很少有悔改的观念,也很少有罪恶的意识。不以忏悔作精神基础的进步是危险的,它无法对真理和正义负责。这也是达尔文的进化与选择理论让人感到厌倦的地方。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意思是,政治清明时,尽可言直行正,假如天下失道,行可正,言论则要变得圆滑一些;又有话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些骑墙思想被后来的人实践成了为自己的怯懦行为辩护的理由,成了奴性心理的一种来源之一。有些人更是把它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使得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大地上上演了一幕幕背道,愚忠,见风使舵,委屈求全,陷别人于不义的荒诞剧,就连正直而善良的巴金当年尚且违心地写文章批评胡风,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鲁迅之所以能超越民族的悲剧,把社会批判精神、硬骨头精神贯彻到底,我以为内在的原因是鲁迅在本质上是反感中国的“乐感文化”,而欣赏、接受西方的“罪感文化”的。这非常重要,同时这也是鲁迅劝人少读中国书多读外国书的原因所在。   与上述圆滑思想所不同的是,俄罗斯知识者的始祖拉吉舍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自私(下)

  • 下一篇文章:论道德灾难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怯懦在折磨着我们”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怯懦在折磨着我们”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怯懦在折磨着我们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