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甚至奢侈地享用他自己所有的财产。······然而,如
果说一个人的力求致富行为是有罪孽的,那么难道贸易本身可以有正当的理由来辩护吗
?这一问题,在中世纪时代,使许多人在良心上感到困惑。······无论如何,贸
易对灵魂来说,是有危险的。”4
亨利·皮朗论述道:“商业复兴在各地引起道德矛盾。在整个中世纪,这种道德矛盾从
未消失。教会自始至终认为商业利润是得救的障碍。与农业文明完全相适应的教会的禁
欲观念,促使教会永远怀疑社会变革。······教会对利息的禁止,对以后几世纪
的经济生活影响极大。它阻止商人去心安理得地发财致富,并且使商业经营与宗教教规
不能调和。”5他认为:“市民阶级的需要同西欧的传统组织是这样的不相称,以至立
即引起了猛烈的反对。他们与当时的社会利益及思想针锋相对。当时的社会,物质上由
大土地所有者所控制,精神上由对商业极端仇视的教会所控制。······因既存秩
序而得到好处的人,照例是要顽强地保卫既存秩序的,这不仅由于他们要保障自己的利
益,同时也由于他们认为既存秩序对保障社会安全是不可少的。”6
很多人在比较东西方文化时,侧重于它俩的不同,比如儒家和基督教就有很大的不同。
我也认为两者有很大不同。第一,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她有着作为宗教的本质特征。
伊恩·罗伯逊认为:“宗教是社会共同持有的一套信仰和惯例,它引导人们相信存在着
某种神圣的超自然的王国。”7儒家则不提倡什么超自然的王国。第二,作为一种杰出
的宗教,基督教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她给人以安慰、尊严感、希望。儒家在这
方面就比较弱,它侧重的是论述现存秩序的神圣性,而中国人心灵上和情感上的需要,
则更多地是到道家和佛教那里去寻找。
但我们也应看到基督教和儒家学说的相似性。同样作为农业文明社会中占控制地位的社
会意识,它俩所提倡、主张、支持的,都是农业社会的道德规范。
冯友兰论述道:
“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在农业国,土地是财
富的根本基础。······农只有靠土地为生,土地是不能移动的,作为士的地主也
是如此。······这就是说,由于经济的原因,一家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
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组织得最好的制度之一。
儒家学说的大部分是论证这种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说明。家族制度过
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
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君臣关系可
以按照父子关系来理解,朋友关系可以按照兄弟关系来理解。······
经济条件打下了家族制度的基础,儒家学说说明了它的伦理意义。由于这种社会制度是
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物,而这些条件又是其地理环境的产物,所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
这种制度及其理论说明,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儒家学说自然而然成为正统哲学,这种
局面一直保持到现代欧美的工业化侵入,改变了中国生活的经济基础为止。”8
而作为欧洲中世纪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权威,亨利·皮朗对自己的领域自然十分熟悉;但
他对基督教的论述,却有很多地方,可以和上述冯友兰对儒家的论述相比照:
“(在中世纪,)教会居于显赫而重要的地位,并且掌握着经济上与道德上的支配权,
教会拥有的无数大地产,其范围超过了贵族,正如在知识方面,教会也超过了贵族一
样。······
教会的世界观非常适合当时以土地为社会秩序唯一基础的经济情况。土地是上帝赐给世
人,使之能够在人间生活而期望永恒得救的。劳动的目的不是增加财富而是保持一个出
生时的地位,直到从尘世转入永生。僧侣的修行是整个社会所憧憬的理想。追求财富必
然陷入贪婪的罪恶。······
放款取息是令人憎恶的事。从最早的时候起,就禁止教士放款取息。从九世纪起,教会
也禁止了俗人放款取息。再者,一般的交易与货币交易一样,也是不名誉的。一般的交
易对灵魂来说,也是危险的,因为交易将使灵魂不再考虑自己的最后结局。经商之人很
难、可以说不可能取悦上帝。
不难看出这些原则与事实是多么的协调,教会的理想是多么与现实相适应。它为教会首
先得到好处的那种情况提供了辩解。在这些世纪里,当每一个庄园都是自给自足的,而
且经常构成一个自己的小天地的时候,还有什么比谴责高利贷、贸易、为利润而追逐利
润更为自然呢?······
当然,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很大,寺院本身也经常违反教会的禁令。但是,尽管如此,宗
教精神对世界起到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以至人们经历了几个世纪才逐渐习惯了日后经济
复兴所需要的新惯例,才习惯于把商业利润、资本运用、放款取息看成为合法的。”9
因此,基督教所奉为神圣的观念,和城市工商业者的行为有着天然的冲突,这一点成为
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的一个主要导火索。
三、新教对工商业经营盈利活动的道德肯定
新教——准确地说,是加尔文教——的另一个最重要的观点,是它对工商业经营盈利活
动的道德上的肯定。正是在这一点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