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1436──1936:赣中农村婚姻状况的计量研究──以乐安县流坑村董复彦房为例[1]      ★★★ 【字体: 】  
1436──1936:赣中农村婚姻状况的计量研究──以乐安县流坑村董复彦房为例[1]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28   点击数:[]    

21 3 1 ─ ─ 101 3 62.3 ─ 2.5
27 174 97 27 10 3 ─ 1 137 4 55.7 0.7 2.3
28 252 116 31 6 ─ ─ 2 155 8 46.0 1.3 3.2
29 248 168 44 12 3 2 4 233 4 67.7 1.7 1.6
30 457 256 79 12 2 ─ 3 352 14 56.0 0.9 3.1
31 641 323 52 6 ─ ─ 4 737 12 50.3 0.5 1.9
32 724 349 63 8 ─ ─ 3 423 15 48.2 0.7 2.1
33 706 321 59 9 2 ─ 1 392 3 45.5 0.3 0.1
34 524 216 46 7 1 ─ 3 273 2 41.2 1.1 0.4
35 269 76 6 ─ ─ ─ ─ 82 ─ 28.3 ─ ─
36 43 9 ─ ─ ─ ─ ─ 9 ─ 20.9 ─ ─
  ───────────────────────────────────
总计 4349 2138 470 86 16 3 21 2734 66 57.8* 0.6 1.5
───────────────────────────────────
    
*比率此项,所统计仅为22代至34代,而略去了基数太小的    19、20、21代和修谱时年龄尚小的35、36代。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复彦房男子结婚人数(等于全部配偶数)只占全部男子数的57.8%左右。这个比例,在已有的统计数字中是比较低的(如刘翠溶对南方23个家族的同一统计数字是65.9%[6],而毗邻的宜黄北山黄氏则为71%。)。由于本数字已经略去了修谱时年龄普遍尚小的世代,且漏载数量不会很多,所以导致其偏低的可能原因只有两个,即早卒未婚和成年未婚的人数较多。据上表,50岁以上未婚而卒的男子为66人,占1.5%。因这个数字仅是有生卒时间者,故偏低;如与生卒时间俱全的男子总数相比,则上升到2.6%。笔者另统计了30岁以上到50岁以下死亡的未婚男子,结果是占男子总数的2%和生卒时间俱全的男子3.4%。但二者相加最高仍不超过6%,说明男子30岁以下未婚而卒的达34%以上,即未婚的主要原因是早卒,排除这一因素,结婚是极为普遍的。然而男子未婚数量之大,毕竟值得注意,这将对生育率产生直接的影响,也从一个特定方面证明流坑未成年男性死亡率较高的事实。

第二,该房男子有较高的再婚率。在传统社会中,由于死亡率高,较高的再婚率乃是普遍的事实。但是流坑继室与元配比为22%,不仅大于宜黄黄氏家族的15.5%,也大于刘翠溶调查的23个南方家族中的任何一个(以下所称南方家族,均指此),并比其平均数字高出近一倍。本谱中妻子被丈夫生出的情况极为少见,不构成再婚的一个要素。求其缘故,当地童养媳较多似为一重要原因。道光年间,流坑一位老儒提到家族中“童养之妇,世俗动以未合 不成妇而为辞,往往兄亡弟收,弟亡兄收”;又反对溺女,赞成“与他姓童养为妇”[7],可证当地有此习俗。检索本谱有确切生卒时间的成员,有13位夭亡于10岁以下的男孩是已婚之身,另有9位元配死亡年龄在10岁以下,因本谱对配偶未过门即死亡的均有说明,则这些男孩的妻子和早死的元配属于童养媳无疑。而下面我们会看到,流坑元配妻子的结婚年龄明显低于其他地方,说明童养媳可能非常普遍。由于她们具有更多的死亡历时,所以童养媳多必然导致男子的再婚率高的事实。再看这里的男子三婚率和四婚率,分别为18.3%和18.6%,也高于刘氏的数字,似也可以由此得到解释。

  第三,复彦房男子纳妾的现象较少。妾只占全部配偶的0.6%,在刘氏研究的南方家族中居于非常低的水平而大大低于平均数(3.7%)。从另一个角度看,纳妾男子只占结婚男性的0.89%(21位侧室分属19位男性),也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据刘氏的研究,城镇家族的纳妾比例较高,以江西本省的南昌东关甘氏为例,其比例为8%,13倍于复彦房。流坑基本上属于农村聚落,低于城镇家族亦在情理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宜黄黄氏家族的纳妾比例也比较低,为2.3%,这也许示意着赣中农村的共性;第二,复彦房纳妾行为始于27代,其时间大致为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正好是该房竹木贸易大发展的时期,这不是偶然的。再看表二:

表二:流坑董氏复彦房取妾男子身分表

───────────────────────────────
世  时    人 妾  平  身 分 性 成 员
 代   间  数 数 民 儒士 秀才 监生 州同 登仕郎 巡政厅
───────────────────────────────
27 1686-1742 1 1 1
28 1709-1824 2 2 1 1
29 1709-1857 4 4 1 2 1
30 1789-1856 2 3 1 1*
31 1798-1936 4 4 1 2 1
32 1821-1936 2 3 1  1*
33 1911-1936 1 1 1
34 1884-1936 3 3 1 1 1
───────────────────────────────
总计 19 21 6 3 1 5 2 1 1
───────────────────────────────

* 此二人均纳二妾。

从表二可知,取妾者近70%为有各种身分之人,平民只占31.6%(纳妾数则为28.6%)。而根据我们的研究,这些有身分之人除儒士(童生)和秀才外,全是通过捐纳取得地位的,且几乎全是商人。即使是表二之平民和童生、秀才中,也有若干商人子弟。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流坑士绅特别是商人家庭,纳妾的可能性远大于一般家庭;也就是说,流坑清代纳妾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传统农业社会农户兼业化行为趋向的效率分析

  • 下一篇文章:“礼治”与传统农村社会秩序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1436──1936:赣中农村婚姻状况的计量研究──以乐安县流坑村董复彦房为例[1]”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1436──1936:赣中农村婚姻状况的计量研究──以乐安县流坑村董复彦房为例[1]”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1436──1936:赣中农村婚姻状况的...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