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自己的模式。黄氏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和近代化,是中西学术界都承认的"规范认识",而明清以来高度的商品化和餬口农业长期并存,城市工业化和农村不发展并存,虽有增长而无发展等现象,又是对规范认识的"悖论"。中国明清以来的商品化,是在人口压力条件下产生的,不能引起近代化质变的"过密型商品化"。可以看出,黄氏模式的核心就是以人口压力推动下的"过密型商品化"解释"没有发展的增长"。
明清以来,中国农业有无发展?黄宗智先生是以劳动生产率的增减为标准的,而劳动生产率又以单位工作日报酬作为惟一标准。我认为,"单位工作日劳动生产率"是一个相对狭小的范畴,这是因为,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除种植粮食作物外,还有各类技术农作物、家庭手工业、家庭副业等收入。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应当计入这些生产项目的收入,然后按总产值确定其是否发展。事实上,随着人口压力的加重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农业生产中除粮食作物的收入外,农民的其它收入日渐增多。且不说单位工作日劳动生产率实际上是很难精确计算的指数(注: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57-160页。),把粮食作物收入以外的其它收入排斥在外,显然是欠妥当的。
以近代华北农村的具体情况而言,在严重的人口压力驱动之下,技术农作物、亦农亦商、以副补农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这些都可视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表征。这里仅就此三个问题简略述之。
第一,技术农作物的发展。《剑桥中国晚清史》在谈到清末直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业时指出:"这段时期的主要变化是:人口有了缓慢的、但是可以觉察到的增长,而耕地没有相应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每人平均田地面积的缩小,特别在华北更是如此;种植作物类型有了变化,这部分是人与地之比日趋不利所致,部分是对国外市场新出现的机会的反应。"(注:〔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0页。)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清中叶以来,华北人均耕地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大体而言,19世纪一直没有超出5亩,20世纪以后在4亩以下,三四十年代仅3亩略多(注:据章有义《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的再估计》,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1期。)。在人口与土地比例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清末以来,各类技术农作物,包括棉花、蚕桑、花生、芝麻、油菜子及罂粟在华北农村确是较为普遍地种植起来,而且形成了大小不同的专门生产区域,其中棉花的种植更为突出。清末,直隶产棉区域,"以栾城、藁城为最,丰年可收三千余万斤,歉年可收一千六七百万斤左右。赵州、成安、束鹿次之,清苑、定县、博野、满城、蠡县、祁州、磁州、滦州、武清、平谷、南宫、卢龙、正定、赞皇、无极、邯郸等县又次之"(注:农工商部:《棉业图说》卷3,《中国棉业现状考略》,宣统二年。)。山东"从前每年要从上海输入三万担至五万担棉花,而一九一○年由山东输出的棉花在一万五千担以上,一九一一年在四万担以上。这一事实,很好地说明了山东棉花生产的前途。"(注:见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辑,三联书店,1957年,424页。)山西省,"在民元以前,河东道属,虽有少数栽培,惟彼时民智闭塞,交通不便,收获不多,只供日常生活所需,并无余额外销……此时适当欧战,棉花需要特巨,市价极昂,农民植棉颇可获利,故民九,棉田面积复增至五十余万亩。"(注: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省》(1937年)41编,7章。)"汴省产棉区域,以安阳、邓县、洛阳、通许、商水、孟县为最,收数多至七百余万斤,少亦二三百万斤。商丘、虞城、项城、临漳、武安、灵宝、阌乡、汝阳、新野、罗山等县次之,尉氏、洧川、兰封、鄢陵、西华、汜水、荥泽、睢州、内黄、获嘉等县又次之。"(注:农工商部:《棉业图说》卷3,《中国棉业现状考略》,宣统二年。)1916年,华北四省棉花产量即达4655市担(注:据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203-204页表计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棉花种植和收入如此,其它技术农作物的种植也在逐渐扩大(注:此类资料可见〔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和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值得注意的是,除受到人口与耕地比例日趋紧张的驱使外,技术农作物的发展还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黄宗智在其著作中即谈到:"中国农业在十九、二十世纪,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的一部分。国际需求,大大刺激了几种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像茶、丝、棉、糖、花生和大豆。对冀-鲁西北区而言,棉花和花生,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注: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124页。)
第二,亦农亦商的趋向。亦农亦商,甚至弃农经商的现象日益成为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普遍趋向,其中原因除了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工商业利益的驱使外,人口与土地关系的紧张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明清以来以山西最为典型。明清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