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政策,对塞外地区实行封禁。康熙以后,随着"招垦令"在全国逐步推广,清政府对口外蒙古的封禁稍为松弛,汉人已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雍正时设置多伦、张家口、独石口三厅,至乾隆年间,仅张家口同知属下即有村落286个,约计6000户,3万人,估计三厅村落总人口在5万左右,且全属移民(注: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455页。)。乾隆十四年(1749年),华北各省百姓往"归化城、八沟、多伦诺尔数处所集之人,已至数十万"(注:《大清会典事例》卷994。)。陕西的延安、榆林二府,紧邻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处沿边,土多沙漠,各邑农民全赖耕种口外地亩以资生计,春出秋归,岁以为常"(注:《皇清奏议》卷55。)。承德地区在乾隆以前"本无土著",至1827年移民已达16339户,110171人(注:道光《承德府志》卷23,《田赋》。)。内蒙古西北部地区,自康、雍朝始即有山西、陕西贫民由土默特而西,私向蒙古族人租地垦种,由是,伊盟七旗境内,凡近黄河、长城处,所在多有汉人足迹。嘉道年间,在天灾饥荒的逼迫之下,华北四省及陕西、甘肃等地饥民,更是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地蜂拥塞外,觅食求生。
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威逼之下,对内地人民移向塞外,实际上采取了默许和鼓励的态度。光绪后期,完全废除禁令,并设招垦局鼓励移民,河套、土默特、鄂尔多斯、察哈尔、喀喇沁、科尔沁等地,均成为华北民人的乐迁之地。归化、包头、海拉尔、满洲里已发展成为相当规模的边塞城镇,热河、察哈尔、绥远三地人口总数即达3525937人(注:据梁方仲《统计》甲表86计算。)。民国建立后,在清代原有的基础上曾设立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1928年正式建省,仍有大量华北地区的人口移往其地。1927年的英文《中国经济月刊》曾介绍说:"中国人向察哈尔的移植,不过在二十年以来才开始,而现在这个特别区,几乎有一半的地方都住满了人。耕地连接着耕地,好几百个村落和许多小的自治城镇,已经成长起来。"至建省前,察哈尔、绥远两特区,"统计开放土地,无虑十余万顷。"(注:转引自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2辑,三联书店,1957年,662页。)需要指出的是,在"走西口"的移民浪潮中,早期仍以山东人为多,康熙帝在1712年的一道上谕中提及"山东民人往来口外垦地者,多至十万余"(注:《清圣祖实录》卷250。)。其后,直隶、山西及陕北民人亦逐渐增多。而清末民初,"走西口"人数最多者当为山西人,次则河北、山东、河南人。据载,"光绪末年,蒙地放垦,口内贫民,接踵而来,遂至后套一带,筑室耕田,俨同内地。其中以山西人为最多,其临套亦最早……山西人以外,河北省人数亦不少,约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鲁、豫籍人,清末即有移入"(注:《包宁线包临段经济调查报告书·社会概况》,转引自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2辑,663页。)。自光绪"丁戊奇荒"直至1949年前,华北四省中山东、河北、河南人口均有一定幅度增长,惟山西一直没有达到"丁戊奇荒"前的人口数字,或许大量人口流向内蒙古地区当是其中原因之一。
概而言之,古代华北人口流动表现为三次大规模的南迁;明代华北地区人口流动则表现为本区内部的迁徙--山西人口向中原地区的迁移;清代以降,华北人口的流向转为"走关东"和"走西口"。古代的三次南迁和明代区域内迁徙主要是军事征战及天灾人祸引起的,而清代华北人口大量向边疆地区迁移的动力则是谋求基本的生存条件。这种迁移表明,近代华北地区已承受着严重的人口压力。 三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国内学者重点研究生产关系,其主要分析模式是"资本主义萌芽论",即如毛泽东概括的那样:"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注: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589页。)国外学者研究的侧重点是生产力,尤其重视明清以来社会人口压力问题。美国学者德怀特·希·珀金斯在其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著作中,就采用了埃斯特·博塞拉普《农业成长的条件:人口压力下农业变化的经济学》一书的模式,认为人口增长是历史上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自明初至1949年前,人口数量增加了7-9倍,而农业产量的增加也略相同,但农业技术和土地所有制关系基本没有变化,因此,"造成单产提高的主要动力是人口的增加"(注:参见〔美〕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在珀金斯理论模式的基础上,马克·艾尔温(Elvin,Mark)又提出了边际劳动生产率递减的概念。他认为,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中国农业集约化程度在提高,而边际劳动生产率却逐步下降,亦即吉尔兹所说的"内卷化"(Involution)(注:Elvin,Mark,The Pattern of Chinese Past,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285-316.)。80年代以来,黄宗智在其有关两部著作及前揭长篇论文中,将此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并系统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