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兼论黄宗智没有发展的增长说      ★★★ 【字体: 】  
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兼论黄宗智没有发展的增长说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1:48   点击数:[]    

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时间持续百年以上,移民总数均在百万以上。葛剑雄先生明确指出:"从秦汉至元末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自北而南的移民是中国移民史上最重要的一章。"(注: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510页。)时至明代,南方地区不仅再也无法容纳过多的华北移民,而且连本地人口也不得不向西南边疆、山区和海外寻找出路了,中国人口流动由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明代,尤其是明初,华北地区人口流动的主流是本区域内的自迁,即山西人口向中原地区的迁移。元末明初,中原地区再一次陷入混乱的局面,先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元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继则朱元璋出兵江淮,举师北伐,收复中原,北定京都。加之元末以来,中原地区灾荒频仍,水旱并袭,致使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而山西大部分地区则风调雨顺,天灾人祸很少波及,是一个相对人丁兴盛,安定繁荣的历史时期。《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189万余,河北人口189万余,而山西则有403万余,相当于河南、河北人口之总和(注:《明太祖实录》卷14。)。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户部郎中刘九皋建议:"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东、山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日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朱元璋则认为,"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注:《明太祖实录》卷193。)当时,山西人口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又是平阳一带人口稠密之县,且地处交通要道,以此作为迁民的重点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据载,明政府曾在洪洞城北二里的广胜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广胜寺前的汉植大槐树下,成为移民外迁的集中地,于是便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数百年来世代相传、绵延神州的民谣(注:有关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资料,包括正史、方志、碑刻、族谱、传说等极为丰富。详见张玉吉等《洪洞古大槐树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从明代山西移民的迁出地来看,除洪洞而外,平阳、太原、泽州、潞州、辽州、沁州都有大量人口迁出。而移民的迁入地主要集中在豫、冀、鲁三省。吸收移民最多的地区是:河南省之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归德府、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河北之北京、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山东之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另外,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也吸收了不同数量的移民。

  清代以来,全国人口总数迅速增加,内地大有人满之势。与历史上自北向南的人口迁移流向不同,这时大量内地人口开始向东北、西南、西北等边缘地区迁移,形成了内地向边疆扩散的移民浪潮(注:参见行龙《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102-103页。)。华北地区人口成百万计地向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迁移,其势日益浩大,成为中国移民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华北地区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俗称"走关东"。关东为满族发源地,清军入关后,以其为"龙兴之地"而禁止汉人自由迁入,但关内民人,尤其是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四省人口向此地的流动一直连绵不断,民国以后形成高潮。史载,康乾之际,清政府多次颁布法令,厉行封禁,禁止流民移入关东,而事实上内地人民自发地流迁一直在进行。乾隆十三年(1748年),仅"吉林宁古塔及船厂地方所有商贾、工匠、佣工等三四万不等,多系直隶、河南、山东、山西各省之人"(注:《盛京通志》卷129。)。时至近代,沙俄大有吞并东北之势,因此朝野上下移民实边"以固边圉"的呼声日渐高涨。自咸丰年间开始,清政府部分开放东北,光绪初年全面开禁,并采取放荒、免税、补助等措施,积极鼓励关内人民到关外开垦荒地,"直隶、山东游民出关谋生者,日益众多"(注: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卷4,《贡赋》。)。清末中东铁路通车后,关内人民向东北流迁的浪潮更加扩大,到宣统年间,东三省人口总数已达到18415714人,其中奉天省人口从咸丰元年的2581951人增加到11018517人(注:梁方仲:《统计》甲表86。),人口增加4.27倍。民国建立后,"走关东"的移民浪潮仍在继续。所不同的是,清代奉天、吉林二省吸收移民较多,民国时期,黑龙江省则成为吸收移民最多的地区。据国际联合会《中国代表处说帖》中的统计,仅1927年到1929年,三年中黑龙江地区的移民即有112万人(注:引自石方《中国人口迁移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413页。)。就迁出地而言,山东人最多,其次为直隶,再次为河南、山西两省。有人估计,到1911年华北地区移入东北的人口达1000万人,而山东即占70%至80%(注: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20页。)。

  与"走关东"相呼应的是"走西口"。"西口"即指河北长城西段的张家口、独石口。进入内蒙古地区的移民除了从东部的喜峰口、古北口等地出关外,大多经由西口。因而,"走西口"几乎成为华北民人移入内蒙古地区的代名词。清初,统治者对蒙古采取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

  • 下一篇文章:孙中山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兼论黄宗智没有发展的增长说”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兼论黄宗智没有发展的增长说”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近代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条件·农耕...
  • ››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
  • ››近代华北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一)...
  • ››近代华北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三)...
  • ››近代华北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二)...
  • ››近代华北农家经济与农具配置*
  • ››近代华北的农业特点与生活周期
  • ››近代华北的农业生态与社会变迁——...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