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程度在明清时期确有长足的发展。在中期帝国时代,国家放弃了直接管理市场事务的企图,宋代以后,国家简化了对经济管理,宁愿放弃直接控制,而改由其它办法去影响日益持之于私人之手的经济。明清之际,全国性、地区性的市场网络初具规模,大批新兴市镇涌现,农村基层市场蓬勃发育(注: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根据施坚雅的估计,到20世纪初,地方集市已有6.3万个。),这是由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所带动的。然而,我们不应对农民参与商品交换的程度及其后果作出过高的估计。小农家庭卷入市场经济运作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必然,市场以其有效的调节功能--时间上的季节调节、空间上的地区调节、品种上的有无调节,成为小农家庭再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和外部依存条件。参与商品交换的目的才是考察经济行为本质的关键,在传统中国,一般农户的商品生产很少是以利润为动机的,甚至当农户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卷入市场与货币关系之中并为商业资本生产剩余品时,其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仍不过是一个使用价值生产者的行为。这是其消费利益所赋予的特征,并就其整体而言,其生产耗费与保障家庭人口的生存相适应。所以它并不具备现代经济的含义。
经济作物的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但是在一些特定条件下也不尽如此,中国经济作物发展是与劳动生产率的衰落同时发生的。这是因为中国经济作物与封建政权强有力的干预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经济作物适于集约经营,具有在较小的面积内创造出较大经济价值的特点。随着人均占地的减少,农民可以借此创造出更多的农业产出,以缓解人口压力。但是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集权国家对这部分收入的依赖越来越明显,于是推出一系列赏罚、限定和辅助措施给予保证。这种政治因素的干预,自是有助于经济作物的推广、农业基础的扩大;另一方面,它也造成推广和扩大的脆弱性。所以前近代经济作物虽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发展速度并不太快。在清代,经济作物大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左右,而90%左右仍旧用于粮食生产。[7]经济作物的种植基本上都是农户自身消费或用于交纳沉重赋税,提供给市场的只占一小部分,出口更是有限,而且也不能获得合理的价格。自乾隆以来,粮食价格上升较快,经济作物的利益反而下降了。
而农家从事手工业生产,首先也是为了自身消费。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自身消费从一开始就与纳税完租,换钱易票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土地和租赋双重压迫使千万个农户投入这个营生。在手工业发展的背后存在的是一个灰色的事实:土地和粮食收入当时已不能维持农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农民不得不在土地之外寻求新的经济来源。在生活和重赋高压下的男耕女织,一方面必须求助于织机,一方面又始终抓住土地不放,耕织结合不过是求得生存的最好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再生产、增加投资、积累个人财富,实无从谈起,乡村手工业的发展规模以及生产方式受到严重限制是不言而喻的。依靠手工业来取得农业剩余是不可能的。
综上可知,所谓的农村商业化完全不是在农副产品充分剩余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可以在对前近代中国农民的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储蓄的估算中得到进一步证实。黄庆春的研究成功显示:鸦片战争前后,江浙地区农户的收入主要包括耕织两方面。首先是粮食收入,中等农户一年产粮2.2石(米1.5石,小麦0.75石,相当于1941公斤),可折合银26.0两;其次是纺织收入,一年大约织布18匹左右,折合银6.0两;每户农家一年中直接消费部分包括地租、口粮、穿衣和生产性支出,合计约银29.85两。进入市场的部分,主要是农户所织棉布除去自用后的剩余部分约15匹,合银4.5两。这样我们看到,在中国农民家庭平均银32两的总收入中直接消费(29.85两)和进入市场部分(4.5两)相差悬殊;也就是说,农户农产品的90%以上都不经过市场而直接消费或转为实物地租,商品率仅为14%,剩余值为2.15两,表明储蓄率约为6.7%,这是颇为微弱的。[8]而且这部分剩余往往在农户婚嫁、殡丧等非经常性支出中消耗殆尽。这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江浙地区在当时是农业商业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的农村商业化的发展是在糊口农业的条件下进行的,发展商品生产,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此微弱的物质生产能力和交换能力,是无法冲破凝结了两千多年封建自然经济,而建构起新的商品经济结构。言及至此,我们不难发现以前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为依据论证中国近代化自生的可能性,条件其实并不充足。
三
第二个命题则显得更为复杂,它涉及政府能力与角色的问题,在"农业剩余"转化为社会积累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以便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完成近代突破提供必要的制度框架。将此普遍逻辑当作解释中国的底线时,如同美国学者琼斯指出的那样,中国的政府是"很不尽责的"(注:E.琼斯:《增长再现:世界历史上的经济变化》(Growth Recurring:Economic Change in wo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